首页 > 原创 > > 正文

遏制个人信息过度商业化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律护佑范围

2021-09-08 15:07:01    来源:人民邮电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中明确: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

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通信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其中不乏“个人敏感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

正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在惠及网民的同时,也潜藏着安全风险。互联网作为最新的生产力,新锐中难免夹杂着荒蛮,在狂飙突进中也裸露出软肋和缺口,容易沾染病毒。光缆的尽头是宝藏,数据引来贪婪的窥探者。而风险隐于键盘之上,黑客的一组代码就可能导致个人倾家荡产、国家基础设施瘫痪。当人们津津有味地下载免费APP时,不经意间,个人信息已泄露。你在网上信步漫游,好奇地浏览一些刺激感官的网站时,也许病毒已侵入你的电脑或手机。总之,网络世界善恶共存,既有阿里巴巴藏宝的山洞,也有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的潘多拉魔盒。

并非危言耸听,置身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每一个网民在享受信息高度流畅交换的便捷时,都成了透明的公众人物,透明得只剩一套“内衣”,一不留神就暴露了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安全几乎无法保证。

虽然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但近几年,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一直是困扰广大消费者的一大社会顽症,一不小心,个人信息就落入不法商家之手,个人隐私被盗卖、传播。尤其是五花八门的应用程序,成了窃取个人信息的“小扒手”。近年来APP过度开发应用,强制采集用户“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如果用户拒绝采集,则影响APP使用效果,甚至吃“闭门羹”,很有点流氓做派。

虽说这么多年来围绕个人信息安全,从中央到地方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但侵犯个人信息的案件还是时有发生,个人信息被严重商业化,网民成了冤大头。究其原因,法律边界不清是一大执法障碍。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列了一系列负面清单,设置了明确的法律禁区。这表明,个人信息保护终于进入了法律护佑范围,有了法律“安全锁”。

多措并举治理网络环境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有了一部禁区明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还不能高枕无忧。在当下,网络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净化,必须标本兼治。

依法治网很重要。网络不是藏污纳垢之地,也不是“法外之地”。要发挥《网络安全法》维护网络安全的震慑作用,依靠广大网民形成高压态势,把严格执法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新局面。同时,以刚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武器,以法律的铜墙铁壁抵御网络安全风险。

遏制个人信息过度商业化。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可以看作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但个人信息过度商业化,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个人信息之中既有人格权又有财产权,个人信息未经允许擅自买卖利用,则应当要求承担财产责任,而不是仅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没有明显实质作用的救济方式。而约谈只是“挠痒痒”,对商家震慑力不大,必须施以严厉的处罚,罚得商家“鼻青脸肿”,其才能痛改前非。

提升网民网络素养。网络虽神奇,却鬼影幢幢。遗憾的是,对此,许多网民却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毫无戒备之心,总是心存侥幸。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绷紧安全红线,一方面洁身自好不违法,遵守线上游戏规则,不去触碰网络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要善于维护自身安全,及时构筑网络终端“防火墙”,经常打补丁,定期升级病毒库,主动举报违法现象,不让网络风险蔓延。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从技术手段上作了可操作性引导。

普及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很多网民只知网络神奇,却不知网络风险,面对安全隐患手足无措。普及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就是要教给网民关键“几招”,保证个人“一亩三分地”的安全。比如网络诈骗正与网络时尚热点紧密“勾搭”,病毒往往隐藏在引人入胜的网页链接中、包装光鲜的网络礼品中、人们打破头拼抢的微信红包中、让你占点小便宜的二维码中,但只要施以恰当的技术手段,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对网络犯罪的姑息迁就,就是对网民的残忍戕害,必须予以严厉打击。打击网络犯罪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网民,网警要入户走访了解网民的诉求,及时发现网络犯罪新动态。而打击网络谣言更需要广大网民的配合,引导网民控制住跃跃欲试的手指,不乱刷屏,不随意转发八卦新闻。

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在几乎人人“触网”的现代社会,毫不夸张地说,净化网络环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匹夫有责。当数以亿计的网民真正发动起来、觉醒过来,就能化指成拳,凝聚起维护网络安全的磅礴力量,构筑起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还网络一片清朗的天空,切实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有关部门对于“饭圈”文化进一步治理 文化产业风气将回归“凭作品说话”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