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 正文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 生物基因突变或有规律可循

2022-02-16 08:30:12    来源:科普时报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是解释物种起源的一种学说。160多年来,进化论自身也在“进化”,20世纪的上半叶,“生物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在众多生物学家的努力下,终于成为进化论的公理之一。不过,这个经典的观点受到一项全新研究的有力挑战。

日前,《自然》杂志的最新论文中,一支由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提出,突变的诞生不是完全随机的,相反,突变出现的区域有着明显的规律性。

研究人员把数百株拟南芥种植在实验室当中,并对它们进行严格的保护,让一些携带不利突变的拟南芥也可以存活下去。按照进化论,这些携带不利突变的拟南芥如果是在野外,那就应该是在自然选择下被淘汰的那批。

随后,研究人员对这数百株拟南芥进行了DNA测序,发现了超过100万个突变。研究人员发现,突变没有随机分布,有一些特定的区域突变率明显更低,尤其是对生物生命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的必需基因,突变的概率明显低于其他基因的突变。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超过90%的突变都和表观基因组有关。

此项研究的另一项发现是,包裹DNA的蛋白质的种类,可以很好地预测基因突变的可能性。由此,这项研究向基于自然选择的演化理论提出挑战,并揭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这些植物为了生存,演化出了保护其关键基因免遭突变的能力。

该论文发表后立刻引发学术圈的关注,有学者认为,这个研究无法排除“幸存者偏差”效应。也有人认为,论文当中发现的突变的区域本身就是保守且不易变异的区域。也就是说,这个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同行来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并非学术圈的共识,现在就断言“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是错误的,还为时过早。

或许,仅凭一项研究成果并不足以颠覆进化论,但从这些不起眼的野草中,一幅演化理论的全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突变的产生或许并非此前公认的那样随机,而是存在着有利于个体生长的定向性。了解基因组中哪些区域更容易突变,将帮助科学家根据人类的需要,开发更符合要求的作物品种。更令人期待的是,从这个全新的规律中,未来的研究或许能以此为契机,为癌症等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开发新疗法。(科文)

关键词: 最新研究 研究发现 生物基因 基因突变

上一篇: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650万辆 占所有乘用车销售9%
下一篇:第26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 近日在首都北京举行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