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 > > 正文

一线工人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技能人才大有可为

2022-10-18 09:14:10    来源:科技日报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产力。产业工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谈及创新,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数控铣工韩利萍代表有些兴奋,滔滔不绝。

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长潘从明代表也同样激动:“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无比振奋!作为来自企业的职工代表,更加明显地感受到,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一线工人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其中的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引发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代表热议。

“正是因为敢于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让我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韩利萍扎根航天装备生产一线31年,在近200次航天发射任务中,她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创新性提出了多项操作技术,为探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大国工匠”。

韩利萍坦言,刚入行时,她觉得创新对技术工人来说高不可攀,遇到棘手问题也想逃避。“但自从我担任班组长,尤其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仅勇于承担责任,也敢于攻坚克难。”

“技术工人一样可以创新。在生产中遇到克服不了的问题,回到源头、探求本质、摸索规律,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就能找到。”韩利萍说,“创新一定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平时积蓄能量,关键时刻亮剑而行。”

“大国工匠”潘从明也是生产一线的创新达人,他把“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和新产业工人”作为使命。从业26年来,他埋首贵金属提纯工艺提升,完成了228项创新项目,拥有35项国家授权专利,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创新永无止境。”潘从明认为,生产工程中还有很多技术有待改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创新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还有不少“大国工匠”的身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焊接顾问艾爱国、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电焊工易冉、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数控车工阎敏……

他们立足岗位攻坚克难,是一线工人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的缩影。据全国总工会统计,2013至2020年,我国技术工人开展技术革新453.6万项,完成发明创造158.9万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31万项。

技能人才圆梦正当其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温暖。”重庆建工工业有限公司钢结构分公司焊工文娟代表说,“这些年,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产业工人,出台了很多好政策,提升了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样来自生产一线的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高级技师苏保信代表也很关注工人队伍的人才培养。他对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制造强国”“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印象深刻。

据全国总工会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苏保信说,我们需要努力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让潘从明尤其振奋的是,就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有部署,地方有政策,企业有制度。”潘从明说,“这是技能人才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

谈及技能人才培养,多位“大国工匠”代表提到,他们将以自己所在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乘着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的东风,打造高技能人才集聚地,做好“传帮带”,为制造业发展培育更多青年工匠。

“我希望有更多技术工人激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51岁的韩利萍满怀期待。(代小佩)

关键词: 产业工人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数控铣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上一篇:中外记者探访北京经开区 感受科技创新魅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