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 正文

上美股份,百亿市值仅仅是开始

2022-12-23 21:36:10    来源:节点财经 微信号

文 / 五洲


(相关资料图)

出品 /节点财经

12月22日,上美股份(下称:上美)在港交所上市,本次全球发行3695.8万股,发行价为 25.2港元/股,净募资超8.35亿港元。上市首日,上美股价一度达到26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 3.2%,以当前股价计算,上美总市值逼近百亿港元。

随着成功上市,上美股份也成为“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

俗话说,IPO是一家公司的成人礼,如今成立20年的上美正式参与到这场宴席之中。节点财经认为,上市补充资金弹药后的上美有望延续其研发优势、多品牌布局能力等,积极把握国货化妆品崛起的历史机遇,有望为投资者创造丰厚回报。

国货崛起新机遇

化妆品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一方面源自国内庞大的消费者基数,另一方面归功于近些年刮起的“颜值经济”风。

在颜值经济驱动下,消费者对自己的颜值非常在乎。尤其是在短视频等融媒体塑造的新型社交关系中,颜值的提升更与商业变现成正比例关系。这一背景下,提升自身颜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提升颜值,化妆品是首选。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2015年-2021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由4801亿元增长至9468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2%,远超过同期全球市场的2.2%。是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国家。

“近万亿市场”与“全球增长最快”双重利好的结合,为大大小小的化妆品企业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申万化妆品指数显示,2021年,我国上市的13家化妆品企业合计创造营收接近370亿元,合计市值目前接近1800亿元。这其中并不包含一些未上市的头部玩家,如上海上美、百雀羚等。

联想到本世纪初,国内化妆品企业在外资的冲击及资本收购下艰难生存的面孔,可以说短短20年间,其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上市的上美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过去20年,上美从一家化妆品初创企业发展为如今拥有“韩束”、“一叶子”及“红色小象”三大品牌的化妆品公司。

年收入也从不到百万元,一路增长至超过36亿元。

“大水里才有大鱼”,这都是化妆品这股大行情推动的结果。

不过,摆在我国化妆品企业面前一道难题却是:化妆品这块大蛋糕多数份额被外资吃掉了。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化妆品市场中有52.8%的份额属于外资品牌,同期日本与韩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8.4%与17.6%。

同样是东亚国家,日本与韩国国内化妆品份额的超过7成来自本土品牌,我国连一半都不到。

节点财经认为,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研发能力的差异因素。不过,差距既是难题,同样也是机遇。

我们同样看到,近年来部分国货品牌通过渠道红利及死磕研发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

如彩妆新晋品牌“花西子”,其利用头部主播的影响力及“国潮”营销风格,在直播带货的红利下一骑绝尘。再比如珀莱雅(603605),其核心套餐“早C晚A”拥有独家专利。

其余如贝泰妮旗下的薇诺娜、华熙生物旗下的夸迪与润百颜等子品牌,均是在专利的保护下,生产解决特定皮肤问题的功效型护肤品。

万得终端数据显示,目前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三家企业的市值分别为620亿元、574亿元、464亿元。而这些公司自上市公开发行以来,股价也整体走出了一波大阳线,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收益。

研发驱动破瓶颈

当我们回顾上一轮崛起的国货化妆品品牌时,发现一些品牌出现了式微局面,另一些却仍能坚韧增长。

那些式微的品牌,主要集中在彩妆领域,如完美日记等。其依靠“DTC”与“KOL”种草的流量模式创新,实现了产品的高效推新与销量增长。但该模式的弊端在于,一方面严重依赖营销投放,使得企业难以盈利;另一方面,忽视了对产品研发,导致产品本身的复购率并不高。

同样,华熙生物、贝泰妮等国货化妆品品牌的持续走红,背后依靠的也是研发专利与爆款创新。

国货化妆品品牌崛起后的分化差异让我们认识到,“国货化妆品企业要想走的长,必须靠研发驱动”。

研发驱动不仅能让产品直接说话,增加产品的用户复购率,还能支撑品牌的升级,实现品牌营收瓶颈的突破。正如上美股份董事长吕义雄所言:“化妆品一定要注重科研,科研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基础和发展。科研也不能是一时的冲动,一定要持续投,慢工出细活。”

如今登陆资本市场的上美,在研发的投入上也并未手软。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上美分别产生的研发开支为0.83亿元、0.77亿元、1.05亿元及0.52亿元,占同期公司总营收的2.9%、2.3%、2.9%及4.1%,占比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巨大的研发投入为上美带来了可观的竞争优势。

截至今年上半年,上美超过97%的收入来自其自主创新产品的贡献,其第一大子品牌科学抗衰护肤品“韩束”旗下红胶囊多肽水、蓝铜肽精华霜、双A醇精华等大热单品均采用公司双菌发酵技术开发的核心成份“TIRACLE”。

“TIRACLE PRO”于今年8月份获得首届ICIC“科技创新原料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公司明星单品韩束蓝铜肽紧致精华霜,后者获得“科技创新产品奖”,是现场唯一一家原料和产品同时获奖的企业。

而目前,除了TIRACLE、上美还同时拥有“AGSE”和“青蒿油AN+”等有关技术及配方。这些专利配方为下一阶段上美爆款产品的诞生的打下了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上美股份还是首家在海外自建研发公司的国货化妆品企业。目前公司在上海及日本“生物科技硅谷”之称的神户拥有两大研发中心。

足以可见,技术研发是对上美上一阶段成长的巨大推力。

多品牌释放更多可能性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国货化妆品企业正在崛起,但同时它们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及生存挑战。如何在周期的波动中塑造第二增长曲线,以及如何实现中长期价值,成为它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除了发力研发,或许多品牌布局是另一条可行途径。

在节点财经看来,化妆品企业通常起步于某一大单品,此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多品牌布局则面临着营收结构单一、经营波动性大的风险。而如果能及时多品牌布局,就会引导化妆品企业向集团的演进。

参考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以及日本资生堂、花王等的成长路径,无论是通过自创还是资本并购,多品牌策略均是它们迈向成功的不二法则。

植根于国内市场的上美就早早地洞察到这一行业发展趋势,其在韩束品牌地位稳固的同时,先后于2014年、2015年创立“一叶子”及“红色小象”两大子品牌,前者定位为探索天然植物纯净之美的护肤品牌,后者为专业母婴护理品牌。

截至今年上半年,韩束、一叶子及红色小象分别创造营收6.04亿元、2.65亿元及3.06亿元,占上美股份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7.8%、21%、24.2%。

这种均衡的营收结构显著增加了上美抵抗行业波动的能力,也便于公司执行更加多元的销售策略。

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言,多品牌矩阵的集团公司通常都具备更高的天花板,不用担心增长曲线的问题。而上美目前重点布局的三大领域均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1年-2026年,护肤品市场规模将从4649亿元增长至7527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0.1%;同期,洗护用品市场规模将从2679亿元增长至3878亿元,年复合增速为7.7%。母婴护理品市场从465亿元增长至959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2.4%。

同样,上美在上述三大领域的市场地位也十分靠前。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照零售额计算,上美在国货护肤品品牌中市占率排名第三,同一统计口径下,公司在国货品牌面膜市场及国货品牌母婴护理市场中均排名第一。

同时,在欢迎程度与回购意愿方面,上述同一份报告显示,红色小象2021年在该两项排名榜单中双双位居国货母婴护理品牌榜首,韩束和一叶子两大子品牌同样位居该榜单的前十名。

而在研发助力下,上美探索多品牌的步伐并未停止。已陆续推出专业固发品牌极方,婴童功效护肤品牌newpage一页等。

其中newpage一页于2022年推出,是定位为婴童敏感肌功效护肤品牌,由育儿专家崔玉涛和科学家黄虎作为创始人,主打“医研共创”,强调配方成分安全有效,产品覆盖面霜、洗发沐浴露、润肤油及洁面泡等,上市4个月时,其核心单品婴童安心霜就登上天猫热销榜&好评榜Top1,从更长远角度,newpage一页有望成为上美股份的又一条增长曲线。

山田耕作是上美在筹备品牌中定位高端的抗衰护肤品牌,由上美与SK-II资深科学家山田耕作合作推出,预计2023年上市。

功效护肤品市场已经是被证明过的一块大蛋糕,上美股份依靠扎实的研发能力,有望在未来分得可观的份额。

尾声

当前,化妆品行业正处在低谷回弹的前夕。

今年以来,受疫情防控与消费低迷的影响,国内化妆品行业在增长并不乐观。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为562亿元,同比下滑4.6%。1月至11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652亿元,同比下滑3.1%。

尽管同比不及去年,但环比复苏趋势明显。

尤其是自11月初新防疫政策释放后,化妆品指数迎来强力回弹。万得化妆品指数近一月内回弹4.3%。加上国家疫情之后扩大内需的战略规划,化妆品作为刺激消费的重要抓手,行业将很有望迎来的强β行情。

像上美股份这样研发实力雄厚、多品牌布局完善的头部化妆品公司,极有希望迎来业绩与估值齐升的“戴维斯双击”。

当前,公司不到26倍的静态PE,明显低于化妆品指数中位数超30倍的低估状态,也为投资者未来的超额收益创造了条件。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