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 正文

张瑞敏退位:海尔的“恐龙”主动消失了

2021-11-10 21:07:15    来源:蓝媒汇财经 微信号

作者:齐秋实

编辑:魏晓

来源:蓝媒汇财经

时代在变幻,人也在更迭。

继美的、格力之后,作为中国家电领域三巨头之一的海尔也于近日完成了领导人的交班:执掌海尔37年的张瑞敏主动辞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周云杰当选为新一届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今年72岁了,已迈入古稀之年。在他掌舵海尔的这37年里,海尔由最初的一家濒临破产、人心涣散的集体所有制小厂一步步发展成了如今全球营业额超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4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

卓越的管理成就为张瑞敏带来了“中国家电之父”的美誉,由他创立的经营理念“人单合一”已成为中国企业家向国外输出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典型案例。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张瑞敏的辞任标志着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结束。

临危受命

1984年年末,一家不起眼的集体所有制小厂青岛电冰箱总厂账面亏空147万元,快要运转不下去了,员工们普遍人心涣散,很多人甚至在厂内的犄角旮旯里随意大小便。

这时,厂子如若倒闭,会带来严重的员工失业问题,上级领导为了挽救这家小厂,从别处借调了张瑞敏来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此时的张瑞敏正值年富力强时,他来到之后也烧起了“三把火”,其中“一把火”便是出台了后来被称为“13不准”的规定,这条规定中的第10条对应的就是管理员工在厂区内随意大小便的问题: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张瑞敏并非是厂子出了问题之后,领导任命的第一位厂长,在他之前,这一烫手的岗位已经换了三轮。最初,张瑞敏也并非就很有信心能够将这家小厂救回来,他在参观厂房的时候特意拍了很多照片,用他日后的回忆就是“如果哪天我失败了,我要让别人看到,这里确实是底子太差了,谁来都不行。”

不过在“13不准”的规定约束下,员工首先在作风上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涣散的人心有了一点点凝聚的态势。接手青岛电冰箱总厂的第二年,张瑞敏通过引进德国知名冰箱品牌利勃海尔的生产线让这家旧厂慢慢焕发出了新机,这一年,厂子甚至实现了扭亏为盈。

第一年还人心涣散、员工随意大小便,第二年厂子就能扭亏为盈,这样的简略表述绝不意味着中间是条坦途,其中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张瑞敏的管理风格和理念也开始初见端倪。

譬如在1985年,张瑞敏就干了一件令周边人大吃一惊的事:亲手抡起大铁锤,将76台被检测出来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当众砸毁,并且规定以后谁生产了问题冰箱除了处罚外,就要谁来砸这些问题冰箱。

这件事之所以令周边人大吃一惊甚至有些困惑不解,是因为当年大家的质量观念和服务意识远没有现在这样强。在商品物资供给不充足的80年代,这样的不合格冰箱依然能卖到800多块一台,当众砸毁这么多在别人看来无异于是在“败家底”。

砸问题冰箱,表面看是损失了一些本可以获得到的营业收入,但却挽回和提振了海尔的品牌声誉,并推动了张瑞敏提出的关于公司“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家电行业由此也开启了除价格战之外,在质量和服务等更高维度上的新战场。

日后,张瑞敏回忆起这起砸冰箱事件也不无感慨,“砸冰箱这件事,直到今天还是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确实,2011年,彼时的老罗英语培训创始人罗永浩也和一些志愿者来到北京西门子总部的门口维权,用铁锤砸烂了三台质量和设计有问题的冰箱。

人单合一

临危受命的张瑞敏带领着海尔步步前进,1988年,海尔斩获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1990年,海尔获得了国家质量管理奖;1991年,海尔又入选了首届“中国驰名商标”。此时,距离张瑞敏接管海尔还不到10年。

在海尔成为中国家电头部品牌后,张瑞敏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将目光瞄向了国际——力争使海尔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1997年,张瑞敏前去德国参加了科隆世界家电博览会并为国际经销商授牌,这是中国企业首次给外国经销商品牌经营授权,这标志着海尔品牌开始迈出了走向国际中的坚实一步。

走向国际虽然看起来光鲜、长了国人的脸面,但这背后却充满着艰辛。因为海外营商成本较高、管理难度较大,加之海尔品牌的知名度尚低,这让海尔和张瑞敏对内对外都顶受了巨大的压力。

只是,张瑞敏看起来既有杀伐果敢的魄力,也有百折不挠的坚韧。1999年,在他的主导下,海尔更是投资高达3000万美元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制造基地——海尔美国工业园,扎实地践行着“先有市场,再建工厂”的模式。

就这样,海尔一方面成为国内家电领域的头部品牌,另一方面也在向着世界知名品牌的方向努力。不过在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后,海尔开始遇到了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危机。

就内部而言,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的海尔出现了很多大公司都出现过的“大公司病”;就外部而言,来势汹汹的格力已经开始反超海尔。内外交困之下,张瑞敏开始思索并探寻着治病的良方。

2005年9月,张瑞敏提出了一种在当时还属于全新的企业经营模式——人单合一,即对将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这三种权力归还给所有员工尤其是身处一线的员工。他试图用这一模式来将海尔的内部组织打散成上千个小微创业公司,然后海尔充当平台的角色、能够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激发出这些创业公司自身的创新能力,来一场优胜劣汰的适者生存游戏。

“人单合一”模式的实践伴随着不小的阵痛,海尔为此裁员了上万人,裁员数占到了当时公司员工总数的18%,这期间也引发过不小的质疑和争议。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单合一”的经营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全球企业的认可和学习,如今这一模式已对遍布全球74个国家的30多万家企业产生影响。

张瑞敏喜欢哲学家康德,他信奉着康德“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思想论述,只是劳工者在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组织架构中能否真正做到“不是工具”,这似乎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世代更迭

张瑞敏主动请辞后,至少象征着在国内的家电领域,第一代企业领导人已大体完成了世代更迭。

如今活跃于社交网络上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在微博上对张瑞敏表达了敬意,认为以张瑞敏为代表的一代企业家“为中国企业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过小于张瑞敏一旬多的俞敏洪现在也似乎逐渐进入了退休模式,这一点颇为有趣。

接棒张瑞敏的周云杰出生于1966年,是在1988年毕业后就加入海尔、伴随海尔成长30多年的人。从基层做起,一步步成长,轮岗并分管过多个部门的业务,周云杰对海尔的内部运转极为熟悉。

2018年,张瑞敏就曾在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表示,他立马可以退休,但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很多企业因为领导者的更换,这个企业就不行了,例子实在太多了。我希望交班的时候,交的不是一个有围墙的花园,而是一个生态系统”,看来,张瑞敏如今觉得生态系统已形成,他可以放心交接了。

除了海尔,另外两家家电巨头美的和格力已于数年前完成了世代更迭。2012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卸任集团董事长,将权力之棒交接给了方洪波;也是在那一年,董明珠从公司创始人朱洪江手中接过了集团董事长一职,成为格力新的掌门人。

这几家企业的新任掌门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从公司内部基层做起,经过多年历练,各种披荆斩棘才走到了现在的位置。老一辈企业家开创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已宣告结束,新一代企业家在书写着新的故事和传奇。

张瑞敏的辞任,多少让海尔未来的命运走向给人留下了一些猜测的空间,但这本就是中国企业治理和发展正在走向成熟的表现,如同张瑞敏所说的那样,“传统企业里面权力都在CEO手里,他就是这个企业的恐龙。这个恐龙应该消失,所有人才能发展起来,活力也才可能释放出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蓝媒汇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