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 正文

山西,五魁之首

2023-06-10 07:00:46    来源:行走山西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称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李白曾说过:“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而通过殿试作为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世人叫作“独占鳌头”。从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以来,无数膂力惊人的健硕汉子通过精湛的武艺登上朝堂。到清末废除武举,这1200多年间,有名可查的武状元总共仅293人,其中:唐41人、宋74人、金1人、明57人、大西(张献忠政权)1人、清109人、太平天国2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前8位是郭子仪、马全、许泰、员半千、张三甲、朱虎臣、李遵顼、郑冠。而其中的山西武状元,就有18位。按朝代划分为唐朝11人,明朝1人,清朝6人。在文状元备受瞩目,享尽荣华富贵的同时,而武状元却是定国安邦的中流砥柱,好多朝代胜过文状元。

山西是大唐的发家之地,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虽然依仗关陇集团的支持,但其发兵的武力支撑,来自山西。晋阳(今太原)起兵,意义可想而知。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共有41人,仅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占了一半,山西人一度撑起了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回首唐代的山西,经济地位类似今天的广东,经济实力雄厚也是催生武状元的重要因素。唐代的武举,只考武不考文,几乎是为山西人量身定制。当时武举的科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考射箭,分为马射和步射。二是考体力,有翘关和负重。“关”是过去城门用的长门栓,所谓“翘关”,即要求武人单手握门栓的一端,用力把门栓平端起来。负重一科,则要求武人背着五石(约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数越多,成绩越好。三是考身材和言语,就是看身材是否高大威猛,基本的交流是否流利。


(相关资料图)

到了宋代,山西“武状元省”的宝座不保,也与辽、金、西夏等民族相继割据,战火频繁有关。宋代武举制度最主要的是,考试科目分为比试(资格考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级,考试科目既考武艺,又考程文。武艺科目包括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等器械,仍以步射、马射为主,即主要看射箭成绩。科目的变更是根据当时的战争需求设立的。唐代的翘关、负重等科目,到宋代被挽弓开弩取代,通过拉弓弩的幅度,测试武人的力量。

宋代重文轻武,增设了程文(一般称为“内场”)考试,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宋代的“术科”要考文化课,既要根据时务边防进行答对,也要讲解兵书的主要意思。而且,文化课的难度和占比,还挺大。尤其照顾那些知阵法、懂谋略的考生,武艺不及格也不要紧。这些也为宋朝国防不稳打下了基础。

随之而来,是“武状元省”的转移。唐代武功独步天下的山西,此时被浙江取而代之。两宋共产生武状元74人,除去籍贯不详者24人(大部分为北宋武状元),剩下50人中,浙江省24人,福建有15名。南宋的地盘被局限在南方,北方很多省份无缘参加南宋武举,这也使这一时期的武举成为南方各省专属舞台。

朱元璋时代武学、武举遂被打入冷宫。直到明朝立国百年后,武举才恢复正常化。只因明中期沿海倭患严重,促使当地居民重视武艺,且形成习武的氛围。在倭患最严重的嘉靖朝,12名籍贯可考的武状元中,就有9人来自江浙地区。明代仿宋代,即相当重视文化课成绩。以乡试(省考)为例,明代规定要考三场:第一场考骑马射箭,以三十五步为准;第二场考跑步射箭,以八十步为准;第三场笔试,或问古兵法,或问时务。整个明代有武状元52人,其中籍贯可考者,45人。江浙两省分掉一半,其中,江苏13人,浙江10人,安徽4人。全国前七名的省份里,除了陕西,都位于南方。这与文状元前五名的省份,都是南方省份的状况高度重叠。按南北方来分,明代武状元39人出自南方,占87%;仅有6人出自北方,只占13%。到了崇祯四年(1631),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使用百斤大刀舞刀花的,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此后,直到明朝灭亡前一年,每隔三年,崇祯帝都是亲自主持殿试,钦点武状元,封官许愿赐战袍。在特殊年代,给予了武状元无上的荣耀。尽管重视武备人才的选拔,但腐朽的制度越来越使大明王朝陷入深渊。

清代的武举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受重视,武状元授官也比前代优厚许多。一旦钦点武状元,立马从平头百姓,成为正三品将领,不是授予参将,就是紫禁城中的头等侍卫。清代共有109名武状元,直隶(今河北、北京、天津全部,以及河南一小部分)占了41名,山东占了14名。“武状元”省份的宝座又被河北夺取,只因清代河北拱卫京师,该省武风素盛成风。清代也给河北的乡试名额总比其他省多的多,就像现在的北京考生,考清华、北大总比其他省容易的多,是国家政策倾斜的结果。全国武状元人数前七名的省份,除江浙两省外,都是北方省份。北方省份终于压过南方,在武状元数量上包揽前两名。与明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清代的武举考试情况与之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也没有多少变化,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

清朝对武科乡试、会试的录取额有具体规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一半,全国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隶),一百零八名,其他各省六十名以下不等。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录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间。康熙十八年定额一百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考虑到各省都有名额,但一甲、二甲只依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左右,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计,那么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几人中取一名,显然,考取武进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山西历代武状元有18位,具体如下:

太原4人

王翃,字宏肱,王翊之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才兼文武”科应举及第。

马全,初名马臻,又名马蠳,字具堂,号纯斋,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武进士第一人。

李相清,山西阳曲人。清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武进士第一人。 李相清在宫为乾清门侍卫, 享有皇帝近侍的恩宠。

贾廷诏,山西清源人。清乾隆七年(1724)壬戌科武进士第一人。同年的探花名白钟骧,是山西太谷人。

晋中1人

王仁皎,字鸣鹤,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应举 “堪任将帅”科登第。

运城8人

樊咏,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 曾任兵部尚书。开元年间(713~741)曾应“草泽”举登第。

樊泽(748~798),樊咏之子,字安时,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

樊宗师,字绍述。樊泽之子。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宪宗元和三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登第后,授著作佐郎。历太子舍人、绵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 樊宗师为官治理有方,家富好施。去世时韩愈为其作《樊宗师墓志铭》。

裴敦复,山西闻喜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诏举“堪任将帅” 科,裴敦复第一人登第。史书对裴敦复的评价是为人乐善好施。 

房自谦,山西闻喜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诏举“堪任将帅” 科,房自谦应举,登武进士第。 

樊衡,河东北猗氏(今山西永济蒲州)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诏 举“武足安边”科,樊衡应举登第。

裴俦,山西闻喜人。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军谋宏远,才任边将 ”科登第裴俦位在第一。 裴俦其大弟裴休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贤良方正”科登第第一。其小弟裴俅为唐敬宗 宝历二年(826)丙午科状元。

杨俊,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武举会试第一人 。

临汾1人

王修福,字修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 )以宿卫庆州永业府右果毅应武举登第。 曾授歧州洛邑府左果毅。

晋城1人

张大经,字建常,山西凤台(今山西晋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武进士第一人。 

大同1人

李广金,山西灵邱(今山西灵丘县)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 科武进士第一人。

忻州1人

茹义忠,雁门(今山西雁门)人。唐玄宗开元中(约713~732)兵部 试甲科登第。

吕梁1人

张从龙,字子龙,山西临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武进士第一人。

清代,山西武状元只产生了6人,虽然不敌河北、山东,可是民间尚武成风,拳派林立,镖师享誉全国,为撑起晋商庞大的商业帝国,立下赫赫战功。1901年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请求与时俱进,废除武举,理由是“硬弓刀石之拙,固无益于战征,弧矢之利,亦远逊于火器”。一个多月后,清廷下旨,宣布永远停止武举考试。但是,山西武术在民间一度依然盛行,建国后各地还举办武术大赛,健体强身,那种武术精神也作为一种家传、一种荣耀闪亮在三晋大地。

来源:文史艺苑

原标题:山西“武状元省”的兴起与寥落

关键词:

上一篇:这场展会上,沉浸式体验荆楚非遗魅力-环球观天下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