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院贵州‘天眼’暨喀斯特地貌考察活动全面开启
未来学院一直强调,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学生还需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将会是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完善个人自主发展的最大助力。
今年暑期(8月5日-8月11日),由未来学院主办,为期七天的贵州‘天眼’天文暨喀斯特地貌科学考察活动中,未来学院考察队将会带领队员们深入贵州腹部,并针对喀斯特地貌区水文条件、不同岩溶地貌代表的地质环境和喀斯特地貌区的“天眼”工程选址依据等,进行科学考察及探究。全面细致的活动行程安排,将会让考察队员们在体验大自然瑰丽神奇的过程中学习喀斯特地貌知识,了解科技的进步,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世界的变化。
考察途中,考察队员们首站将会近距离接触FAST,亲眼见证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射电望远镜“天眼”。同时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的带领下对我国“天眼”这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选址、建造过程、发射面组成、馈源舱如何工作展开课题研究。
离开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dang)”喀斯特洼地上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考察队将会迎来第二站的考验——喀斯特地貌考察,一次针对天坑、龟背山原始森林及喀斯特漏斗森林的动植物多样性科学考察。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往往充满瑰丽奇幻的地形,因此具有极大的观赏和旅游价值,也常常是探险家与旅游者的乐园。
而在其奇幻、隐秘的地形潜藏的未知生态环境和物种,更是科学家们探索研究的新领域。而在70%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的贵州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瑰丽奇幻更是彰显的淋漓尽致。
中国最大、最壮美的天坑群——打岱河天坑群,范围约20平方公里,其深度均超过300米以上,天坑地貌发育完整,凹陷深邃,被地质专家称为“自然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世界罕见喀斯特水上森林-荔波原始森林,目前我国乃至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已鉴定有种子植物144科,苔藓植物144种,大型真菌163种,脊椎动物300多种,珍稀动植物170余种。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考察队员们会跟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科学领域专家,对天坑、溶洞、漏斗森林等喀斯特地貌进行深入探究。考察队员们将在随行专家们的指导下,通过考察喀斯特地貌区水文条件、不同岩溶地貌代表的地质环境,学习识别各种喀斯特地上及地表地貌的形态特征,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同时,未来学院考察活动针对喀斯特地貌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自然状态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常产生诸如石漠化、水土流失、干旱、洪涝等各种地下水和环境地质问题等情况。考察队将通过研究岩溶区水文条件、风化条件、碳酸盐化学沉积物、钟乳石等进行全面调研和探讨,队员也会亲身参与探究学习,与专家合力完成地质、土壤、植物等领域的相关课题知识和实验。
最终,在考察队专家带领下经历喀斯特地貌考察后将会来带本次考察活动最后一站——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历明清两代,迄今6百余年的历史文化名镇。
在这里考察队将会完成最后一次考察,考察队员们在历经科技考察带来的震撼,自然考察带来的惊奇熏陶之后,再次感受来自当地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对本次考察活动的收获与锻炼完成最终的总结以及沉淀。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