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并非衡量数学水平唯一标准 应理性看待
首先应明确的是,衡量一个国家数学整体水平,包括数学教育和数学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都不能以数学竞赛获得的金牌数作为唯一标准。仅凭金牌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数学素养和发展前景,更是不靠谱的做法。
数学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皇冠,是其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数学学习对于青少年思维训练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数学竞赛只是促进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果把数学竞赛本身看做最终目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它与学生升学、教师评优等密切挂钩,进而大肆追捧,不但会加重学生负担,打乱教学秩序,扭曲教育理念,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也有可能把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和关注过度吸引到赛事上,反而无法认识数学的价值所在。为了竞赛拿金牌而开展“魔鬼训练”,更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扼杀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只是,凡事就怕一刀切,如果就此把原本“火热”的数学竞赛及相关活动马上降至“冰点”,也是不可取的。应该看到,数学竞赛在为具有数学天赋和特长的学生提供平台的同时,还发挥着推动全社会数学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妨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谈起中国乒乓球的辉煌,总会提到这项运动在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实还应看到,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夺得冠军,直接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乒乓热”,乒乓球开始被奉为“国球”,出现了全民打乒乓球的盛况,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乒乓球文化。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竞赛活动与社会文化建设和全民素质提升的互动规律。
数学与乒乓球当然不能简单画等号,但道理是相通的。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今天,数学素养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更加凸显。而在全媒体时代,数学竞赛的新闻关注度更高,社会效应更强,社会动员力也就更大。如此一来,也就更有必要引导学生、家长、教师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数学竞赛,发挥其本来的作用,激发青少年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普及与提高,进而真正提升全社会的数学素养。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