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马伯友:壮哉烈哉,蜀河古镇“烧狮子”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 2019-02-16 20:04:29
烈火腾焰中,一对狮子左舞右蹈,前后奔驰,在数万道金光赤霞里毫无惧色,让数万观赏者喝采声声,声震古镇,这在全国春节地方民俗表演中,并不多见,而陕南的旬阳县蜀河仅此传承数百年而最为慑取人心,让省内外众多的人关注并流连忘返兴犹未尽,招至年年游人无数。
烈火腾焰中,一对狮子左舞右蹈,前后奔驰,在数万道金光赤霞里毫无惧色,让数万观赏者喝采声声,声震古镇,这在全国春节地方民俗表演中,并不多见,而陕南的旬阳县蜀河仅此传承数百年而最为慑取人心,让省内外众多的人关注并流连忘返兴犹未尽,招至年年游人无数。

1

“烧狮子”是蜀河古镇由来已久的,由攻守双方参与的一个大型春节民俗娱乐活动,每年从正月十三开始,正月十六结束。何时起源?何地传入?已无从考究。但它已经很早成为古镇蜀河人百年特色文化的传承符号,也是故乡游子挥之不去、历久弥新的热烈情感了。

烧狮子是由攻守双方共同完成的一种游戏,分为“玩狮子”队伍,称为守擂方,“烧狮子”的队伍为攻擂方。

上场的每组守擂方为两只“狮子”,分别为“雄狮”与“母狮”,以黑红两色加以区分、配对。“玩狮子”守擂方总人数(包括候补轮歇队员)事先约定,但每场上场队员为六人一组的玩“狮”人和四人一组的护“狮”人。每只“狮子”由两人共同托举“狮”皮,一人舞动“狮”头,另一人扭动“狮”尾,“狮”皮外还剩的两个人,互换着、摇响着同一把铜铃,给“狮子”引路、导向,与护“狮”人一起担负“警卫保安”之责,佑护“狮子”不被烧坏的。候补轮歇队员随时根据场上队员体力情况替换轮歇,总时长不限。

烧“狮子”的人是“攻擂方”,所有的观战者均可随时加入“攻擂方”队伍,不限人数的,不限时长,但都必须有民间自制的花炮(民间曰:“花子”)“武器”,用其射出金光火花喷烧“狮子”。

2

“狮子”是用竹篾编制的,“狮”形骨架上用龙须草、构皮与竺麻编制而成,表皮淋潮并浇上蛋清阻燃,抵挡攻方喷射的烈烈火花。

为防止“花子”喷烧,抵挡攻方进攻,守擂方的四位专职“护狮人”,赤膊上身,下身穿短裤、草鞋,头围红巾,手执一把大蒲扇,扇打着从四面八方射过来的“火焰”。

玩狮子规则约定俗成,“攻方″所执的花子必须离守擂方上场队员和“狮子”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即不能低于一胳膊加一蒲扇长的距离,约1.5米),也不能向玩狮子人和护狮人面部直射花子,如有违规警告不听者,玩狮子人和护狮子人可用蒲扇打掉花子,并可用蒲扇扇面扇打违规者任何部位(包括扇脸),但不可追到场外打,也不可用蒲扇棱边或拳脚或其他工具,仅限用蒲扇扇面拍打。而其他攻方“”烧狮子“”队员不得为救援“战友″而与守擂方争持纠缠,因为他犯规,应该受到惩戒。守擂方护“狮”人手中那把大蒲扇既是遮挡火花的盾牌,也是自卫反击的“武器”,但大部分时间蒲扇主要作用是盾牌和警示违规者作用,表明不可近身,不可违规。而被蒲扇扇打的犯规者只可躲闪或逃跑,不能还手。就是说互动双方一个准备挨打,另一个准备挨烧。

攻守双方在打与烧中,围观者看热闹,把身上仅有的一点礼花炮拿出来,点燃,待花炮喷出来的火花吼出声响后,迅速冲向“狮子”和护“狮”人一顿“狂射”,让耍“狮子”人跳起来,烧痛地蹦起来,“狮子”跳上伏下,左右突奔。而手持花炮喷烧的攻方队员要准备挨一大蒲扇,也得跑起来,左闪一烧,右闪再对准、再喷,直到礼花炮快要喷完时立马逃掉,跑慢了就会挨一蒲扇,就这样都在跳动,都在躲闪,双方在“挨烧”与“挨打”中激烈角逐。喷出火焰的呼呼作响,“人、狮、火”与场外四周奏起的锣鼓声、围观的吆喝声,震耳欲聋。烟雾缭绕、金光四溅,身临其境、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仿佛亲临了一场烈焰激战的洗礼,强烈刺激感,会激发围观者的参与情绪。阵阵叫好声、笑声在耳畔、在脸上,沉睡一冬的万物被蜀河‘烧狮子’叫醒,昭示生机勃勃的春天来啦!

3

使用“火花”烧“狮子”之所以在蜀河流传数百年,是由蜀河人文地理特殊性决定的。蜀河自古是汉江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物流中转站,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一街两巷茶肆、酒楼、戏院、商铺鳞次栉比,各种商会如湖北会馆、湖南会馆在此设点,清真寺、三义庙等不同宗教形式汇集于此,这个纵横不足1平方公里的古镇,有来自不同省会的人,带来了原住地各种各样民俗习惯,并经几百年本土文化交融碰撞与沉淀,演绎并形成了一个大半个中国不曾有的春节娱乐形式。体现了一个正月闹花灯的“闹”字,犹如平日闲暇时去茶酒戏馆处,图一个“乐”字,青少年玩的“拨牛角”游戏体现了个“竟”字一样。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祖籍地的乡党,不同行业的商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热闹欢乐的氛围。商人更能从中获得商业信息和竞争领悟。“烧狮子”与观众互动,“一烧一扇”相互刺激,效果自然、乐此不疲,规则简明扼要却能互展体能,有钱的烧花子,省钱的看热闹,各得其乐。

4

四十年代前,既旧社会,玩狮子也是玩赌。每年的正月十三出灯,“狮子队”由几个组组成,分别代表着不同船帮商会,并出赌资。赌资以十担至五百担(相当于五吨至十吨)的桐油。桐油那时很值钱的,比现在的石油值钱多了。赌资是由各商家自愿捐出的,谁坚持到正月十六,谁为胜,胜者平分赌资。

从正月十三出灯,“烧狮子”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所舞出的“狮子”如果被“花子”完全烧坏,不能坚持到最后时刻退场即为输;或者,虽然“狮子”没烧坏,但玩“狮子”的人被烧伤,没人耍“狮子”,不能全程活动,也为输。因此代表各商会出战的“狮子”个数、人数、赌资,都必须事先约定好,中途既不能更新“狮子”,也不能增补新队员(包括轮歇替补队员)。为了把其他各队“狮子”烧败,各商会在所辖的主要地段设场子、备火花。一但其他队“狮子”进入该区域就狠狠地烧,把竺麻编制的“狮子”往“散架”地烧,把耍“狮子”人烧“退仗”。

在茶肆酒楼里也有“烧狮子”赌场,庄家下注分别设有“先输”、“谁家能坚持到最后”、“有几家能坚持到最后”等不同的押法,供到酒店、茶楼、戏楼,赌客选择购买,就像当今的“体彩”和“足彩”一样,选法多种,十分热闹。

5

蜀河人所称“花子”类似于当今的礼花。关于蜀河“花子”的制作配方据说是用柳木炭与硝石粉等一定比例伍配加少许铁粉、玻璃粉,增加亮度和粘结度。蜀河“花子”制作最有名的当属上街碥子头“苏炮匠”鞭炮作坊。

“烧狮子”还需要有宽敞的场地,便于这神兽往来奔突。一般民居门口狭小不便于舞“狮子”,所以即便走进自家门口,“狮子”也只能象征性搖几下身子,点点头拜个年,主家放两串鞭炮算是又接、又送、还礼了。从蜀河古镇扁子头到渡口不足1000米范围内,大小聚集区不超过十个点。最壮烈的战场只有五、六个。从下街往上依次是搬运工会、供销社、洋铁铺、桥头、卫生院、汽车站。

“烧狮子”也要有战术,目的使对手在本区域早一天被烧坏、退仗、认输。谁家火花多,谁家“狮子”编制的牢固,保护的好。谁家就可能坚持“战斗”到最后。场子内举火花喷射的人,除了本商会的人外,也鼓励其他有“花子”的人到本商会场子里烧,去烧其他队的“狮子”。护“狮”人穿的少,“花子”喷出的火焰加热了周围空气,“花子”少了就冷,耍“狮”人就冻的难受,狮皮下的“耍狮子”视野差,听铃声,蹦蹦跳跳是主要行动方式,不然会被脚下异物绊倒。“耍狮子”因为至少六个人,若烧礼花炮“花子”的人少于6人,就少不了挨打挨蒲扇的打,若多于6人,那“耍狮子”就有人被烧到。烧少了挨打就多,所以各家各户的男丁们,到处搜罗礼花炮,都集中到这几个场子里“烧狮子”。“耍狮子”的人不仅要选体力强壮之人,还要反应灵活,舞动狮子技术娴熟。记忆中的蜀河邮政所职工黑沟居住的石克武当属有名的耍“狮”人。与耍“狮”人同台伴奏的锣鼓响器打得技术最好的是蜀河供销社职工刘应叔,刘叔还把“妖婆子”扭得最美,小铜锣在他手里可以““一响飞天”,再点香烟,再接飞天铜锣,而不脱手”的高超技艺。“花鼓子”小调最美唱家在6、70年代当属“肖毅娃”、“白家武坤”等。

七十年代,一枚“烧狮子”的礼花炮粗细不足3厘米,長短十公分左右,需要5分钱一个,当时鸡蛋也就3分钱一枚,鲜生羊肉五毛钱一斤,一个零时工一天工钱是三毛钱。可以想象五分钱一个的礼花炮不是人人能买的起的。小孩一年的押岁钱也只能够买几个“烧狮子”礼花炮,只有大户人家或商会单位才能买得起。于是大户门口或商会店铺门口,就成了人山人海聚集人气的主场娱乐地、战场了。同时也是发布商业广告、树立铺面品牌的重要机会。由于手里有几个礼花炮的人不敢单打独斗护狮队,便纷纷集中到这六个主场中,凑热闹。

历经数百年“烧狮子”对人喷礼花炮的方式始终没有变,究其原因除了表演娱乐与互动界线不分,参与门槛不设限,互动规则简单便于实施外,主要有商家的资助,民众积极参与,商家赚足人气,民众畅快,尽情渲泄往日的积郁,酣畅淋漓地奔放出新年伊始、新生活、新气象的憧憬和活力。

关于“烧狮子”,还有些传的很神的故事,被人传扬。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正月十三,蜀河“烧狮子”来到旬阳县城,带上在蜀河精心制作的“狮子”和在蜀河挑选的精壮彪悍的“狮子”队成员,准备为太极城父老乡亲献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烧狮子”“火的盛宴”,以恭贺新年。初春,早晚天气还十分寒冷,只穿条大裤衩的“狮子”队,沿县城主街跑了一整圈,没要到几个火花炮,个个冻得浑身发紫,第二天又勉强跑了几条街,还是没有要到几个礼花炮,“狮子”队却增加了冻伤的和感冒队员,第三天只好返回了蜀河。

旬阳县城老百姓元宵节并不像蜀河一样,有大包小包预备礼花炮的习惯,更不习惯将火花直接对准玩“狮子”的人喷烧,不敢“烧狮子”。也没有商家主动提供场所备烟花,这就导致蜀河“烧狮子”在旬阳太极城冷场的尴尬局面。从此便有了“烧狮子”不出蜀河古镇的传说。

还传说在“烧狮子”过程中,如果家中有久病未愈的小孩,或者是预防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小灾小难,有些人家便接请“狮子”进入自家堂屋,将孩子从“狮子”嘴里“喂″进去,被顶在狮子皮下的人接住,再传给小孩子的父母,仪式完成,这户人家将准备好的美食点心以及红包,从“狮子”嘴巴里喂进去,此时,“狮子”会会长一声大喝:“退″,那对“作法狮子”便很驯服的退出门外,而身在狮子下的人是不能吭声的,也不能扬起“狮子头”的,紧接着门外唢呐、锣鼓齐鸣,炮竹声声,准备好的“花子”也喷出火花,“狮子”便在主人家门前兴高采烈舞动起来。当然也有许多钱人也采用此法“接灯″,仪式一样,“合彩″人喊上一阵吉祥祝福语,众人附合,甚是热闹,图个吉利。至到今天,蜀河人仍然对"狮神″充满了敬意。其实是人与动物与自然互为依存、互为帮助、以物寄意、和谐统一的具体表现。

6

正月十六,是“狮子”最后的风光。也是人们一扫积郁、祈盼来年美景的最后时刻。“狮子”从开始制作地,沿古镇老街“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直至汉江河边,任“烧狮子”的人在身后追撵地气喘喘喘与无奈,“狮子”毫不理会,耍“狮子”人在大河洲炼狮子(即焚烧),各家各户要把没来的及烧完的礼花炮带到大河洲“炼狮子”现场,做最后一炬,并乘机拔几绺“狮毛”装进自己口袋拿回家,据说这样能保佑全家平安,能驱魔避邪……披在护狮人脖子上的红布绺---“狮子红”,也是争相哄抢的圣物。还有"燎红”,即发给“耍狮子”人每人一头三尺红布也要在“炼狮子”骨皮时,在火苗上绕几下,沾上点“仙气”,保佑各人全年平安,日子红火。

在“炼狮子”时,还有专人“合彩″,"合彩”即喊口号吉祥语。

″合彩″人喊:

“狮子头上九个包,好不好啊?"

众人皆应:“好!”

“狮子升了天啊,保佑一方平安,好不好?”

众人再应:“好!”

“狮子成了神,保佑我们财源广进,好不好啊?”

众人应:“好!″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里不同语,十里不同俗”。被神化后的“烧狮子”不仅仅是一项正月里闹花灯的文化娱乐节目,还具有一定祭祀寓意的民俗活动。由于观赏性、互动参与性强,几百年来蜀河“烧狮子”也就肩负起了一代又一代民俗传承,在年年期盼的万家团圆时刻,让回乡的游子与家乡父老一起见证一年当中最轰轰烈烈地除旧迎新仪式……演绎古镇蜀河人怀揣千百万年的梦想,走南闯北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家乡情结的精神寄托以及留住对家乡挂念的一种最隆重方式。

2018的春节,蜀河古镇的烧狮子正在隆重上演,又将招至全国的游客光顾观看,在又一个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是否有一点沉思:古镇狮子的精神演绎,是否可以少点粗旷的原始的野性,而改进些今天的儒雅?(马伯友)

(摄影:图1-图6:半块瓦当;图7:瀚海于2018年正月十三日晚手机摄于蜀河镇)

作者简介:

马伯友,回族,六四年十月出生于蜀河镇,八七年大专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基本建设经济管理专业,曾就职于国有银行23年。从事过会计、出纳、工程造价予算等工作,担任过信贷经理、行长等职务。在省级刋物发表过建筑管理专业论文,经济师中级职称。2016年参与撰写《从工程承包商到ppp合作伙伴》一书并经中国财经出版社于2017年1月在全国出版发行。退休后,倾心研究特色小镇、民俗方面工作,极积参与济贫帮困,无偿为家乡出资修路建桥,多有善举。为家乡蜀河的兴起多有焦虑,并深入调研,撰写宏篇,对蜀河的旅游事业提出衷肯的发展规划和见解。

责任编辑:许德林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