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含辛茹苦甘于奉献 潜心育种造福人类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 2018-10-30 16:22:48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重。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在中国,小麦和水稻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两大口粮作物,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
——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及其团队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重。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在中国,小麦和水稻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两大口粮作物,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多年来,茹振钢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兢兢业业,深耕小麦育种事业,为实现“用科技让中国的粮囤更丰盈,让国人吃得放心”的“中国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茹振钢,男,汉族,出生于1958年12月,河南沁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中共党员、十九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学术带头人、中原学者、河南省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一、潜心育种、敬业奉献

育种是个十分繁重而又十分枯燥的工作,需要坚定的毅力和耐心。1988年,茹振钢的恩师黄光正先生积劳成疾去世,茹振钢全面接手小麦育种工作。育种过程中的所有农活都由他一个人来扛,科研工作也得他自己承担。当别人在家里取暖御寒时,茹振钢却在冰天雪地的试验田里筛选抗冻小麦单株。到了小麦株高定型的季节,狂风暴雨又开始增多,人们四处躲雨,他却顶风冒雨往试验田里跑……

就这样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奔行阡陌躬耕田亩,汗水与风雨交织,成就了雄心与梦想齐飞;多少个寒冬酷暑,他蛰居冰冷的实验室,通宵与无眠常在,铸就了希望与成功并存。

正是因为对小麦的这份痴这份情,使茹振钢在小麦育种和推广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突破。相继培育并推广了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9等小麦新品种,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他培育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1.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大大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1月,矮抗58小麦新品种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设奖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在茹振钢看来,安全、高产、品质优、效益高的小麦才是真正好品种。他说,“以前大家都讲求高产才是好品种,现在就不一样了。粮食首先得安全,老百姓不管怎么吃都安安全全不得病,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同时,还要长得健壮;其次要高产,毕竟老百姓种植是讲产量的;第三是品质优,这样磨出的面粉、制作的食品风味更佳;最后是效益高,受整个市场的欢迎。”

二、科技支撑、服务三农

“好的品种培育出来了,要为老百姓造福,还必须送给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做到的。”茹振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茹振钢团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完善,引领生产的能力也变得更强。“以前一年就一代,现在有人工气候室、智能温室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一年四代,加快了品种创新的速度,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茹振钢强调,科技是让老百姓走向幸福很重要的条件。小麦产量更高,老百姓收益更高、过得更好,就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肯定。

“让老百姓吃出幸福感,吃出自豪感来!”茹振钢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不仅装满,还要碗里的食品更香!”

茹振钢带领的小麦科研团队育成的百农4199。属高光效小麦新品种,产量优势更加明显。2016年修武县5亩高产攻关田测产验收亩产822.9kg,辉县20亩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亩产791.4kg。其光合效率高,灌浆速率快,高产稳产,优质中筋,富含35种香气物质,加工出的面粉具有小麦最原始的醇香,风味极好,不少人称赞从“舌尖上的百农4199”品到了“妈妈的味道”。

2004年茹振钢培育出稳定育性特征、农艺性状符合黄淮麦区要求的低温敏感型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系BNS,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利用新转育的BNS型不育系现已配制出强优势组合4个,可较常规高产品种增产200-300斤,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了杂交小麦研发的新突破。在新乡、济源大面积种植亩产保持在830~850公斤,在修武县亩产最高达到898公斤。已形成了系统的配套技术体系,对于大幅度提高我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抢占高技术种业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农业芯片。

三、倾情教育,培育人才

茹振钢秉承“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理念,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积极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

他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演绎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用学识、责任、激情和汗水彰显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精神内涵。田间地头、实验室里时常有他指导科技团队的身影,新进教师见面会上时常有他的悉心指导。

他坚持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己该得的那部分奖金拿出来,用于整个团队的奖励。他还从学校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

从教38年来,他不仅成就了一批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也为中国育种科研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种子”。他带领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拥有40名集农学、分子生物学,乃至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中、高级职称创新人才,融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于一体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

茹振钢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河南首届最美教师等诸多荣誉。

“任何时候,我首先都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茹振钢每天的工作从高校教师到科研工作者,再到走向社会与农民群众、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打交道。他坚信只有了解农业生产,对老百姓有感情,才能更加负责地服务好人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