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儿童节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警惕今日头条的“追星”流水线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流水线头条精神 2018-06-01 10:20:46
10后的孩子放学就说要录抖音,他们已经开始闯荡江湖了。半月前,微博认证为知名母婴育儿博主的BeibeiHuang发的一则微博,让人看了一激灵。
“10后的孩子放学就说要录抖音,他们已经开始闯荡江湖了。”半月前,微博认证为“知名母婴育儿博主”的BeibeiHuang发的一则微博,让人看了一激灵。

当大人沉浸在15s视频带来的低级消遣中无法自拔,将其用做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时,万万没想到,孩子们也跟着迷上了抖音,在缺乏分辨能力的年纪,诱以非正常价值观导向,把庸俗出位当新奇,精神世界将很容易出事。

儿童节到来之际,家长们与其“下血本”购买礼物,不如在情感互动上多下工夫,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要远离互联网精神毒品。毕竟,靠流量赚钱的某些内容搬运商可不会替家长公益教孩子。

向低龄化儿童开枪,头条系开启伪“造星”运动

正如BeibeiHuang所讲的,抖音已经成为未成年的聚集地。2016年9月,今日头条内部孵化出了抖音,并将投资大幅向该平台倾斜。从早期slogan“崇拜从这里开始”起,抖音将其发展策略指向各地艺术院校,说服各类高颜值艺考生为其批量化生产极高一致性的伪酷潮内容,假造明星,谓之“抖音红人”。

尽管头条和抖音官方均从未正面公开过自己的游戏规则,但素人们想成为“红人”,其实只需要刷半小时抖音热点,就能窥见其中的“造星套路”。舞蹈、段子、才艺、模仿、励志鸡汤、景色、恶搞、交友、炫技在里面最受欢迎,流量也高。

但是对于一个不甚有才、还没钱去风景胜地拍视频的“矮穷矬”来说,想要在抖音成名,只能选择伴着音乐对口型假唱、恶搞他人、夸张表演、扮丑或是冒险,这样相对低级的猎奇内容进行录制,更容易也“离成功更近”。

“挑战”功能的设置方便了各层次用户的模仿,跟随官方拟定的头部话题,“只要模仿地更早、更快就行了,在制作质量上没有太多门槛。”甚至不需要能认字,只要有眼睛能看清画面,并掌握一岁以上婴儿的模仿能力,辅助最便捷的一键拍摄手法,一条短视频就能拍摄成功。

如此看来,抖音显然是头条系产品受众向低龄化人群转型的关键性武器。一系列的网络成名诱惑及简单操作、零门槛下,众多00后、甚至10后的明星梦想被激发点燃,乐此不疲地加入模仿大军,专挑点赞量或评论度极高的视频跟风,哪管它适合不适合这个年龄段。

每天五分钟,也可能种下精神毒品的“儿童劫”

“孩子迷上抖音之后,双休一天可以刷到晚,晚上也可以不睡觉,不停地嗤笑,估计是看了什么神经病的表演,孩子感觉已经入魔了,我们试图把手机不给他,但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手机看抖音),例如到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孩子家里。”

以上节选自百家号“老郑道的生活”公开的一条家长后台留言,试图通过自媒体寻求让孩子戒掉抖音毒品的好办法。而在该自媒体对10-13岁之间孩子的随机采访中,他发现,被采访的孩子平时刷抖音的概率接近10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指出:“当孩子精神世界得不到满足时,到网络中去逃避将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在她看来,要解决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有序参与问题,首先社会层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科学监管,其次就是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然而,抖音之心路人皆知,大人尚且无法控制自己远离这种精神毒品,更何况是明辨是非能力薄弱的孩子。炫富、骂脏话、虐待动物、自虐和苦情戏、无底线恶搞、宣扬早恋、扮老师恶搞学生等扑面而来的各类低劣视频和“假红人”在前,孩子更加不设防。

中学老师王怀梁接受采访时表示,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周围的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又充满了好奇和模仿的欲望,在生活中更喜欢追逐、嬉戏、捉迷藏、模仿大人做的事情,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这就使得儿童对于正确的引导和错误的误导都“照单全收”,也就是一种不加筛选和辨别的接受。

从沉迷观看小视频,到对“红人”盲目崇拜,再到盲目拍摄模仿,想要自己做“明星”,越来越多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又善于效仿的孩子进驻抖音平台,陷入“精神垃圾”的围困之中。

不难见!低年级小学生模仿抖音美妆博主,笨拙地学习涂粉底抹口红画眉毛,被误食进嘴的美妆材料一层又一层。

不敢想!被过多语言粗俗不堪、毫无审美价值的恶搞短视频,耳濡目染后的孩子,怎么可能成长为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

福建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认为,家长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同时把孩子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构建起来,包括娱乐、渴望得到爱、交朋友等等,业余时间多陪伴孩子,孩子就会从虚拟的世界中回到现实生活来。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的精神成长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精神风貌,如鲁迅先生曾经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守护好儿童精神世界的“食堂”,远离今日头条系等网络产品带来的精神垃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环境,是关乎实现“中国梦”的大事。

(注:此文属于科教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