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西安外事学院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师生心灯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 2018-05-14 09:44:36
新时代人们对教育有更高、更多样化的需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位所在,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西安外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耕德育教育,在培养青年学子“修齐治平”理想与家国情怀、促进学子全面发展方面做出了有

新时代人们对教育有更高、更多样化的需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位所在,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西安外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耕德育教育,在培养青年学子“修齐治平”理想与家国情怀、促进学子全面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立德为先 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固本”“铸魂”“打底色”

“教育本质是培育心灵,一方面是在人性上去恶扬善、养成良好的品格德行,另一方面挖掘人内在的潜能,获得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院长黄藤教授将这一思想应用于教育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近年来,西安外事学院以释放学子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根本,先后进行人才培养的大力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3+1和小学期等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立足自己的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学校从大一开始就让我们选择方向,这帮我们明确了目标,我在大二时就确定了出国深造”,翻译专业14级学生王彬近日将启程到德国上大学,之前,她参加了“2018联合国妇女和女童参与科学国际日”。

王彬所说的是西安外事学院分方向培养,该校从新生进校开始就引导学生在就业、考研、创业和出国留学四个大方向进行选择,经过两年时间调整确定目标,并提供相应的课程学分选择,学校成立有七方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分别承担考研、创业、出国留学方向学生的教育与培训,一年和每学期的小学期进行集中培养,选择就业的学生在这每个时段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获得实践工作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传统的教育“统一配给”,实现个性化培养。

但在黄藤看来,个性化培养只是教育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培育和品德养成,这是学生发展的共性基础。为此,该校对教育的重点进一步调整,以育为先,教学紧随,实行“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成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西安外事学院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把目光伸向中华民族的基因--优秀传统文化,该校开设传统文化公开课,并通过专题讲座、网课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和代表人物思想观点、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圣贤君子修身养性之道和家国天下情怀。

“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志、立心、立德的文化,学校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修齐治平的个人追求和家国天下的情怀,并为之而奋斗,学习的原则是‘知行合一’。”西安外事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刘亚杰介绍。

西安外事学院提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明道、修身,学校以“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制定了《为生律己歌》:“立志成才路,做人是根本,时时严于己,事事利他人,见面问声好,弯腰捡纸巾,天天留笔记,日日抚瑶琴。”引导学生明道立志、修身自省、凡事从小事做起,像王阳明一样在“事上磨”,形成良好的品格。

比如,在西安外事学院公寓楼,学校不再配有保洁和舍管老师,实行学生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公寓楼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王稳东是该校14级会计专业学生,说到公寓楼的变化他感触很深。“两年前,我进学校时,公寓楼配有舍管和保洁,大家习惯于把拉圾撂在宿舍门口,保洁人员一天三次清扫,但楼道还是垃圾成堆,改为自我管理后,大家渐渐习惯了把垃圾拎下楼,放进垃圾箱,没有了保洁,楼道卫生却大大提高了”。他特别感动的是,17届学长毕业的时候,自发组织“把清爽留给新生”活动,毕业生离校前把自己的宿舍打扫的干干净净,给低年级学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黄藤坦言,“见面问声好、主动捡纸巾”这样的基本品德习惯应该在中小学就养成,但实际上现在的大学生做得并不见得好,我们得补上这一课。他说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人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的根本和底色,教育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为青年“固本”、“铸魂”“打底色”,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西安外事学院为此做了大量创新和尝试。

弘扬师道 让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教师生命成长

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有一段名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毋庸置疑就是“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那个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贯穿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好老师。

“我们说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社会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重教书、轻育人。优秀传统文化要为学生‘固本’、‘铸魂’、‘打底色’,首先教师要有本、有魂、有底色,自已拥有觉醒的灵魂,才能达到言传身教、唤醒另一个灵魂。”主管师资的行政部部长董宇龙介绍,西安外事学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队伍。

从2017年7月以来,先后举行了两个阶段的深入集中学习。

2017年7月、8月,先后邀请省内1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从四书五经到《正蒙》、《传习录》、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孔子孟子老子到张载朱熹王阳明,对传统文化经典和古代圣贤思想进行全面讲授与阐述,学校为教师统一订购重点书籍,并将学习知识与教师反省修身紧密结合,以分组讨论、心得日记共享对照优秀传统文化中圣贤标准反思自己的人生与职业信仰,从中汲取生命的滋养,提升事业格局,强化责任担当。从7月以来,全校95%以上的教师都做到了每天写学习心得、每日反省自己,产生了一批让大家共鸣的心得并在教师中传阅,形成学文化经典、尚圣贤君子、行治学之道的良好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教师中产生强烈的影响。

教师牛文博说:“这个学习不仅让我的使命和责任心增加了,同时明显感觉自己少了浮躁,多了宁静。” 教师兰晓斌说:“参加学习后,很多原来觉得没什么或者不在乎的小事逐渐的在发生变化,从原来觉得有些事不属于自己管辖或者不属于自己做的事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去做和关心周围的这些小事”,她表示一直会坚持学习和总结,把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

但学校认为学传统文化不能单打独斗。2017年9月,西安外事学院成立“人学研究中心”和“人学研究所”,聘请省内外专家研究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学习须“择一溪而入”,同时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学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习致用,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2018年1月,西安外事学院再次组织教职员工集中培训。此次培训分为“十九大精神”、“新时代高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为期半个月共20讲,所邀请的13名专家学者根据学校的安排,专题培训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及其对文化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张载为代表的“关学”思想、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本次培训将传统文化学习与十九大精神结合、与高等教育发展结合、与学校的办学实践结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形成立体、全面的知识理论体系。在方式上,安排有授课、有辅导、有小组讨论、有大会交流,分组建立了学习微信群,给大家建立了随时交流碰撞的平台。

两个阶段的培训,该校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落脚点始终放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放在教师自身的“明道修身”上,学校制定有《为师律己歌》引导教师“使命乃责任,树人是根本,时时严律己,事事利他人,天天留笔记,日日抚瑶琴”,力求教师通过学习和对自身日常工作生活反思,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师的生命成长,激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教师从自身开始改变当下社会重“教”轻“育”的现象,重建育人生态。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半年来,学校教风、工作作风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学校凝聚力明显增强。校园里两人相遇行同陌路的情况不见了,地上的纸屑烟头少了,学生对老师的投诉少了,校园变得更有温情了。

今年元月24日,西安普降大雪,全校教职工自发组织扫雪,把主干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工郭小莉在当天的学习心得里写道:“今天虽然自己身体稍有不便,还是积极参加了大家自发的铲雪行动。大家未经任何人的组织和协调,各自拿着一件件工具,俯下身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年轻人努力多干,争着干,男老师让着、帮着女老师,这场面让你动容。这情景,让你觉得大家就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家扫干净了雪,师生出行就方便了很多,真的是世界因你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你有正能量,身边聚集的都是正能量,这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体现吧!”

以文化人 立足优秀文化构建大德育体系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择一溪而入大海,最终达到由点至面、大道归一,切实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并学以致用立德树人。”

黄藤所说的“一溪”即“关学”。

以张载为代表人物的关学是起源于陕西地区的文化学派,蕴含有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优秀精神,对陕西具有重大、积极的影响,陕西具浑厚、坚实、耿直、质朴的文化性格中,有深厚的关学思想基因,是陕西文化的特色所在。西安外事学院主要服务于陕西经济文化建设,在校生陕籍学子占到65%以上。以关学为抓手,传承宏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能促使“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落地生根。

2018初,西安外事学院在全校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出倡议成立“正蒙导师”,通过自愿申请,学校通过传统文化知识和德行考核,遴选出360余人,组成德育教育的又一支团队。

“正蒙”一词来源于《周易》“蒙以养正”,也是关学代表人物张载的代表作的书名,强调的是育德的重要性。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建立具有外事特色的‘大德育’体系。”该校党委书记孙黎明总结,这个体系由一种体制、两项教育和“四支队伍”构成。

2014年,西安外事学院以学生“个性化培养”为核心,推行学分制、“3+1”、小学期改革,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再适应教学需要,与之配套,创建“学院+书院”管理体制,将学生的德育重心向书院转移,书院与所对应的学院无缝衔接,构建了全员、全过程育人。2018年初,该校对书院工作进行了梳理,统一以“正蒙某院”为名,进一步凸显其德育属性。

在几年的摸索实践中,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养成教育将文明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高尚的道德操守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2017年以来,西安外事学院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以学生“明道、修身”为立足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理想信念和行为养成,打好青年学子的“中国人”文化底色。

在“书院”平台上,有四支队伍协同负责,从2016年起,辅导员全部入驻书院、全天候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政课教师进书院,将思政教育由课堂延伸课外生活,组建学业导师进书院,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而正蒙导师的组建和进入书院,集中引导学生“立志、立心、立德”,四支队伍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构建起了具有外事特色的大德育体系。

“学校已经建有体系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常举办专题讲座、报告和相关教学活动,基本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需求。但正蒙导师的作用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德行,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以身示范,怎么培养学生,大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约定”正蒙导师李浩说。

李浩所说的“约定”就是《正蒙导师公约》,内容是这样的,“一、我自愿做正蒙导师,承先贤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认真践行‘明道、修身、利他、共荣’。二、积极主动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做德育和校风的践行楷模和导师。三、坚持自省自查,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考核。”

这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承诺,300余名导师每人带50名左右的学子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修齐治平”之路,这不正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表现吗?

正蒙导师的工作刚刚开始,但已经产生细微的变化。郑春作为工科老师,对此感触颇深,她说:“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课堂秩序井然,鲜有玩手机、聊天现象,另外校园环境干净整洁,虽然校园中有多处在搞基建,本以为会比较脏乱,事实上却非常干净。这种干净在一定程度上是师生的自觉行动。中午放学路过西楼时,发现有老师在捡马路上的树叶,看到这一幕,我深深被感动。如果所有老师都这样,何愁学生德行不成,为老师们点赞。”

化鱼成龙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大学”建设的源头活水

大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办大学就是办文化。

创建于1992年的西安外事学院,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社会人才需求和青年学子成才需求所催生的。黄藤回顾办学初衷是“想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实现自身价值,想为青年学子提供就学机会,成就他们的人生价值”。这与学校所在地“化鱼成龙”传说非常切合,黄藤在建校初就写下学校的文化定位:处鱼化龙之地,寄鱼化龙之望,为鱼化龙之事。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育人理念不断融合,借助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基本元素和中华民族“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确立了“化鱼成龙”的办学使命,提炼出“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校训,形成了“爱岗敬业、感恩奉献”的校风、“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的教风、“发展个性、注重养成”的学风,形成了以“鱼化龙”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蕴含了创新、综合、包容、进取等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安外事学院文化建设一开始就深深地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特色凸显。

“化鱼成龙就是培养青年学子成为对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黄藤从文化的角度把其总结为“育雅乐之人”,雅指“知行合一”,强调品德养成;乐指“乐为应用”,强调知识技能。

专业教育方面,该校以学分制、小学期等改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立国际合作学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各学科建有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子的专业应用能力。

品德养成方面,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体的七方书院,该院“明德”为核心,把琴、棋、书、画、诗、乐、茶、公益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指引所有正蒙书院文化活动,成为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有机结合的典范,从而形成了特色德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教育三大特色。

七方书院的成立大大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形成了“鱼化龙”文化艺术节、“鱼化龙”创业节、春秋两季古琴音乐会等品牌活动,学校话剧团排演的话剧《白鹿原》被列为陕西重点文化项目,在全国进行了26场巡演,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文化成果一等奖,以文化人成效显著。

2018年正蒙书院与正蒙导师的组建,实现了以关学为入口,将传统文化运用于进一步深植于大学文化和德育教育,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办特色大学”的重要途径,找到树立民族之魂、文化之根和自信之源的厚土,在专家看来,这是建设“特色大学”的源头活水。

在不断丰富的大学文化的影响下,外事师生向内明道修身、向外经世济用,自强、创新、敬业、感恩、向善、奉献成为学子共同的人格特质,受到社会的肯定,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才质量的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

4月24日,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陕西一流民办高校建设单位”名单,西安外事学院名列前三甲。(文/李泽林)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