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之痛 我为什么不赞成你把孩子推给父母、留在家乡?
缺钱的孩子长大后,会很看重钱;缺食物的孩子长大后,会很喜欢吃;缺衣服的孩子长大后,会很舍得花钱购买衣服;而缺父母关爱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怎么样呢?
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就曾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庞大的数据比例告诉我们:世间总是不公,总有一些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提前品尝离别的苦楚,咬着牙适应父母的缺位、亲情的缺失。
对他们来说,每一个春节,都是相聚和离别轮番碾压的刑罚;每一通电话,都是无法触及的空洞问候;每一回看见别人家的合家欢场面,都是眼红过后的辛酸泪。有过留守经历的人曾这么感慨,那些曾经得不到的东西,现在不想要了。
没有父母参与的成长,注定会充满疏离、孤独和“被抛弃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因为留守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逐步显现出来……
淡漠亲情,对父母产生怨恨、隔阂
任何感情都需要用心才能建立起来,任何关系都需要互动方可稳固。更别说亲子关系这种血浓于水的缘分,仅凭借远隔千里的电话、寒暑假期的短暂相处,是不太能够发展健全和完善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上,有一种描述亲子关系的经典理论依据——“依恋”,通常是指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双向发展的过程,奠定了往后时光里亲子互动的方式和基础。
如何让孩子获得安全型的依恋?当孩子发出各种需求信号时,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反应,并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而很好地适应孩子的需求。研究表明,那些没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容易胆怯退缩,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环境适应力差。显然,那些被留在家乡、由祖辈照顾的孩子,很难拥有安全型的依恋,至少比那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要难太多。对此,有心理专家建议:孩子三岁前母亲尽量不要离开孩子。因为0到3岁,是一个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知乎上有一篇讲述留守经历的万字长帖:有一次我爸妈说要回来看我,从得知消息的那天起,我就坐在院子里望着马路上的大巴车,当我察觉到大巴车好像速度慢下来的时候,我就屏息凝神,而当它从我面前驶过,我内心又布满失望,然而,没走几步,它好像停了下来,我又重新燃起希望,但是最后却发现,下车的并不是父母。这种情绪上的起伏时常折磨着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何其残忍。
如果说长帖让我们走进了留守儿童难以名状的内心世界,那么《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揭示出的,还有另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11.4%的孩子称自己父母已经离世,这一比例之高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被留下”的怨与恨,让许多孩子选择说谎,不惜告诉别人父母离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早熟、“懂事”,沉默地承受本不该承受的生活之重
因《致青春》走红的女演员杨子姗,早期生活中完全没有所饰角色“玉面小飞龙”郑薇的活泼与霸道,出道时拒绝参加任何活动,发自内心地抗拒“毫无意义”的社交场合。事实上,一度孤僻到有点轻微自闭症状的杨子姗,其实也是留守儿童。
在她出生40多天的时候,父母因为某些原因选择离开,杨子姗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她最怕的就是学校开家长会,因为总能听到小朋友说的那句“你爸爸妈妈怎么那么老啊”。年幼的她,无法辩驳,只能回家哭着追问奶奶,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可一看到奶奶眼角的泪,她又发现自己不该问这个问题,因为不想让奶奶难过。于是,她开始选择沉默,沉默着接受同学的讥笑,沉默着自己承受伤害。日子一久,她连话也不大爱说了,所有喜悦与悲伤都留在日记本里。
不是有人说过么,“小孩的沉默、隐忍、恐惧以及讨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想来,杨子姗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本该尽情撒娇、闹腾的年纪,“懂事”得令人心疼。
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是缺吃少喝,而是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与良性沟通,因为无可奈何、无人倾听,他们慢慢变得“懂事”,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承受着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生活之重。
当然,也有“不懂事”的孩子,因为缺乏监管和恰当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差,容易走偏。电影《无人知晓》里就有这样一幕,单亲妈妈第二次离家出走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一点点坍塌,生活在一步步坠落,老大明不再学习,和坏孩子们整日打游戏,没人打扫没人洗碗,本来还有生活气息的房子逐渐变得暗淡和脏乱。
不善于表达,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
由于长久的分离,留守儿童尝够了别离之苦,内心渴望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他们,也同样害怕一次又一次的分开。因为害怕失去,他们不自主地抗拒和他人来往,以减少自己可能会受到伤害的几率,这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
问题是,一个不敢相信别人的人,又怎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而且,长久压抑且忽略真实情感需求、规避面对真实的自己,只会让他们越发小心谨慎。这种小心谨慎会变成一个微妙的东西在他们与他人之间传递、放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连锁效应,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交往中的紧张不适,进而严重阻碍到他们的正常社交。就像前面提到的杨子姗一样,缺少正常社交关系网的他们,自然也会出现不善于表达的情况。
此外,还有网友分享自己跟女儿的故事:“女儿的记忆力真的很不错哦!两周岁六个月,唯一一次把女儿放老家,我和老公出去旅游了。女儿现在不能听爷爷说把她带回老家,她会说:‘我不会回老家的,那次爸爸妈妈把我放老家,他们就去北京玩了!’说的好可怜!以后出去玩一定要把孩子带上!”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不记事,缺席的时间可以补回来。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迟早是要还回去的。
不到万不得已,请不要将孩子推给父母、留在家乡。如果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不得不把孩子留给老人,请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灵,把伤害降到最低。比如,可以这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也很希望把你带在身边。但是因为****原因,必须要把你短时间地留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里,爸爸妈妈过多久就会回来看你。一旦****条件具备,就会来接你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如果你想爸爸妈妈了,可以随时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发微信视频。爸爸妈妈也会在固定时间(比如每周几天或每天)给你打电话的,爸爸妈妈希望每天都看到你快快乐乐的。”
(注:此文属于科教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