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教育时评:尊重她不想成为“励志偶像”的小愿望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时评愿望偶像 2017-05-26 11:20:41
看到假肢女孩谢仁慈的故事,很喜欢她的阳光。一场车祸让她失去一条腿,从此不得不依赖假肢。她很坚强,没有为假肢自卑,穿着短裙露出假肢走在街上,被同学们爱称为“西政的太阳”。

看到假肢女孩谢仁慈的故事,很喜欢她的阳光。一场车祸让她失去一条腿,从此不得不依赖假肢。她很坚强,没有为假肢自卑,穿着短裙露出假肢走在街上,被同学们爱称为“西政的太阳”。一个故事能感受到她的自信与阳光:一位副教授曾在健身房偶遇她,专门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在健身房看到一个小姑娘,她一条腿戴着假肢,不断尝试各种健身器械……我问她,你为什么推哑铃?这个20岁的小姑娘咧嘴笑,大声说,为了防止胸部下垂。

很多人都把小姑娘当成了不屈服于命运、用阳光与命运抗争的励志偶像,从坚强的她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可她说,她不想变成一个励志典型,只想讲自己的故事。不想被当成励志典型,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她的谦虚,不希望被人仰视。我觉得她不是谦虚,而是害怕“励志典型”中的同情、绑架和另类目光。她努力保持着微笑,不介意穿着短裙时被人看到假肢,努力淡化那些“不同”,是希望身边人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她,不要用另类和异样的眼光盯着她,能把她当成跟自己一样没什么不同的人。“励志典型”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道德剪影,却可能强化让她敏感的“不同”和“异样”。

“励志典型”的符号中确实包含着敬意和景仰,可敬意之后常常也潜伏着一种俯视化的同情,尤其是对弱势群体,自以为是的同情可能是一种伤害。一个记者朋友谈到过这种“典型塑造”中的俯视,她说:我们以前有记者去采访重症病人,哭得比重症病人还厉害,同情心上来了就控制不了。等她入职时间长了,逐渐发现,要做职业化的采访,这种俯视化的同情、匍匐的同情,其实都是对别人的伤害。弱势群体采访多了后,就很容易让人有不克制的、泛滥的同情。

当我们把一些人塑造成“励志典型”时,很多时候是自私和功利的,各取所需,想从这个人身上获得一种正能量,获得这种精神那种营养,汲取这种价值那种意义,用她身上的某种精神鼓励自己。我们考虑到的只是自己的需要,可有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别人是不是喜欢被当成这种励志典型?别人是不是反感这种“精神挖掘”?我们在别人的苦难面前哭得稀里哗啦,有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实际上,人们对“励志典型”的景仰之外,常常匍匐着一种隐密的同情,这种同情让那些敏感者是很不舒服的。尤其对一个很要强的人来说,这种俯视化的同情更是一种不小的伤害。看得出来,阳光的假肢女孩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因为要强,她不再用厚重的壳把自己包裹起来,她去尝试各种健身器械,她突破困难骑共享单车,她努力考上了大学,她不想忍受别人悄悄的打量而去掉假肢的遮拦。她就是为了争取让别人觉得“她和大家是一样的”。

真正对她的尊重,不是把她当成“励志典型”,不是仰视,不是俯视,没有歧视,而是平视。想起一个温暖的故事:为了表示支持其特勤人员身患白血病的儿子,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特别剃了光头。剃了光头的老布什坐在轮椅上开心地抱着2岁的派崔克,这个画面充满暖意。派崔克因为患有白血病接受治疗,导致头发掉光。事实上,不光是老布什,整个特勤小组成员都为派崔克剃成光头。老布什最大的女儿罗宾年仅4岁时死于白血病。

还想起前几天看到的另一条新闻,英国莱斯特郡一对“特殊”的父子参加了越野障碍赛ToughMudder,老爸不断鼓励着残疾的儿子靠自己的力量往上爬,后来不少参赛者都来帮忙。父亲的这种努力,也是想让儿子感受到平等的自信。人们的帮忙,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鼓励他的自信。

尊重她这个小小的希望吧,不要总自私地想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