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真假课文之争是在“求真”OR维护“权威”?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课文真假权威 2017-03-23 10:59:41
近日,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被指杜撰事件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办公室的杨姓工作人员3月14日对记者说,人教社已经向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课文绝不是杜撰的,有相应的文章来源。

近日,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被指杜撰事件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办公室的杨姓工作人员3月14日对记者说,人教社已经向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课文绝不是杜撰的,有相应的文章来源。

语文教材中有错误并非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编辑、排版、印刷都有可能出现错误,2013年一教师因语文教材中30多处错误将出版社告上法庭。不仅仅可能出现科学常识的错误,而语文课文限于作者的认知的局限性,出现常识性错误也是在所难免。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与昆虫学院副教授、萤火虫专家吐槽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会上树的鱼》这则童话故事不符合常识。

 

在古文诗词中,还有更多的注释解释难以保证其与本意是百分之的一致的。很可能不同的专家的释义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本身就含有各种观点之争,本身就含有正确和错误的分辨能力的培养。教材本身是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而得到成长的素材。语文教材中更是包含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自相矛盾的观点俯首皆是。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可能得到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技术性的、常识性的错误发现之后改正即可,又何必大张旗鼓的讨论呢?一方要求必须纠正,一方就是不改。这种现象,似乎比“假课文”本身更值得关注。

要求必须改正的一方,是以“求真”为借口,保证语文教材的“真理性”、“权威性”。而坚决不改正的一方则是维护语文教材的“真理性”、“权威性”而誓死不改正。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保证语文教材的“权威性”。只是一方是以“求真”维护语文教材的“权威”,一方是以“威权”维护语文教材的“权威性”。

但是语文学科的特征,注定了不能像自然学科那样可以有唯一标准的答案,语文课文的作者也注定不是圣人,其作品也注定会遭遇到不同的解读。如若不是有语文考试的标准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答案。可以说,维护语文教材的权威性,是语文进行应试的前提,只有语文教材不容置疑了,应试才能“长盛不衰”。

其实真的希望这种“假课文”的争论存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而非是教师与出版社之间。语文教材不用也不需要保持其“真理性”和“权威性”,语文课文最好是学生辨别真伪、善恶是非的素材和“试金石”,这样语文教材才是为了学生成长而服务。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