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张绪培:教育问题出在对两个词的“误读”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两个问题张绪培 2016-10-26 18:56:05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张绪培简介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本文为张绪培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中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发表的题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中国网教育频道编辑整理。

【一】教育要解决两个“误读”

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我看来,问题出在我们现在对这两个词普遍存在着误读,一个是“公平”,一个是“质量”,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解决这两个误读的问题。

对公平,我们误读成什么呢?要把不一样的人培养成一个样,公平吗?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里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培养不成一样的人,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样。

过去精英主义的教育,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读书,你要培养一样的还有可能,现在是普及的教育,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更没有这个必要。

而对质量的误读则体现在:我们往往把质量等同于分数,一讲到提高质量就是提高分数,什么分数?考试的分数。

所以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很多家长,甚至于很多领导,他们对教育盯着的不是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培养得怎么样,他们盯着的是分数怎么样,所以我们很大的力量是花在育分而不是育人上。

什么叫教育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是干什么的进行一个严肃的思考。

创新人才不是可以培养的

首先来谈谈公平。什么叫公平呢?我认为公平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解决有教无类,就是解决机会公平的问题。教育部这几年的力度很大,一直在抓这个问题。比如说义务教育均衡线的评估,比如各个地方搞的教育集团化、教育共同体,再比如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等等,这些工作的指向是公平,主要是机会公平,保证每一个孩子有基本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

公平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因材施教,是帮助教育过程的公平。人不一样,应该因材施教,现在教育部花很大的力气在往两个方向着力。一个方向就是提倡学校的多样化,学校应该办适合学生的学校。

你自己需要的学生特征决定了这所学校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们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千校一面,我们喜欢东施效颦,人家怎么开我们就怎么开,所以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多样化。

还有一个角度是让课程更有弹性,让孩子能有所选择。课程能选择是保证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

还有第三个措施,在我们国家比较困难,就是小班化。浙江省十三五规划里面提出了这个任务,但我们的小班跟西方的小班还是有很大差异。但比现在的班肯定要小下来,不能再大起来。今后的方向是要定制,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性化教育的问题。

第三还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是人尽其才的问题,它是保证结果的公平。很多人讲,人尽其才是社会的问题,不是我们教育的问题。

人尽其才跟社会的进步是紧密联在一起的。可以很欣喜地看到,十八大以后我们已经在大踏步往前走。4个月前,我们厅里告诉我,老张,下个月的工资你不到厅里拿了,到社会统一的养老保险机构去拿,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为什么把人事部和劳动部合并,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不管你的身份如何,社会保障的原则是一样的,当然需要过程和时间。这跟教育什么关系呢?教育在人尽其才上面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知道,他是什么才。

很多人大学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因此我们讲,启蒙应该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孩子一旦知道了自己想干什么,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他才可能把外压式的学习动力转化为内升式的学习动力。他才可能有持续学习的兴趣,才会有持续学习的激情。

一个人只有找到了这个,他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一个人干的事情跟他的想干的一致,他才会迸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对于公平,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才能使人人成才。只有人人成才,才有创新性的人才跳出来。

创新人才不是可以培养的,他是在社会化成长的土壤里面蹦出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应该是作为我们教育者坚定的信念,我们为不同的孩子创设不同的土壤让他茁壮成长。

我们的力量在育分而不是育人上

谈谈关于教育质量。我退休以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教育干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促进人的发展,受教育就是让人发展得好一点,发展得健康一点,发展得快一点。

关于人的发展有很多理论,我觉得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最简洁也最深刻。马克思在人的发展前面加了三个定义: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一个孩子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他的发展才有可能是充分的。一个孩子只有把学习由父母监督变成自己想要,他的发展才可能是充分的。

马克思讲的“全面”不是每门课都考一百分,他认为体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很多家长从小让孩子弹钢琴,并不是让他成为钢琴的演奏家,10个手指的运动对于大脑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马克思认为脑体不能偏废,要一起促进,他更不愿意把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作为阶级划分的依据。马克思指出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

马克思的“全面”还包括什么呢?理论和实践不能偏废,学与做不能偏废。回顾我们教育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这个恰恰是教育里面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

教育要让孩子完成社会化

教育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完成人的社会化。从这个角度讲,不管信息社会怎么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么便捷,学校这种形态不会消亡,因为人的成长离不开人的社会化,把一个孩子关在家里面,在计算机面前很难实现社会化。

人又是社会性动物,一刻都离不开同伴,所以我说对人最大的惩罚是关禁闭。

大家可能关注到我们教育法,教育法刚刚在全国人大修订稿通过,进行了一次修订,我仔细看了看,这个修订稿里面的修订内容最主要是对教育方针进行了修订。

教育方针里面加了一句话,叫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要让孩子完成社会化,要让孩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动地去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让孩子做一个健康的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适应。

要让孩子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好的习惯,有礼仪,同伴之间和谐相处,还要有现代文明。这个现代文明主要指的是城市文明。我们是一个农业社会,城市正在急剧的膨胀中,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80%多的农村户口,因此现代文明需要强化。

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德行的核心是两个,一个是向善和爱心,从小教孩子要有同情心,要学会倾听、理解、帮助、合作。

人跟动物的根本差异,人除了有血缘之外还有博爱、大爱。德行第二个核心是责任,从小要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从而对国家对民族,对我们的地球负责,要有担当。

我们还要让孩子做有理想的人。这个理想首先要有信念,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那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这个理想不是空泛的理想,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兴向、志向,结合社会的需要,去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就是人生规划。不是空泛的,是脚踏实地的。

健康的人是基础,有教养的人是外现,是一个人的人品外现。有德行的人是核心,德的核心,有理想的人是动力,缺一不可。

所以我想我们首先从解决两个误读开始,来培养创新性创业性人才,如果我们还是坚持两个误读,我相信不会有创新创业人才。

【二】从课程改革切入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大概是10年进行一次课程改革,最近这次是2003年,高中的课程改革有很多闪光点。

它的精髓是两个:第一个是提出了共同基础上差异发展的课程理念,第一次以教育部这么高的行政机构提出来差异发展的问题。于是,2003课改的设计就有了选择,有了必修、选修,有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了一纲多本。

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家知道落实得不好,最后成了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但是理念是对的。只有让孩子朝着适合他的方向发展,才会充分,才会成才。

我们的教育原则大概就是两个,一个是教孩子学得会的,一个是教孩子适合的。适合的东西你让他学得再多他也乐意,也不觉得是负担。

课程改革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2003年课改的精髓是把三个领域纳入了必修,艺术、技术和社会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技术在人的成长当中的作用。

因此就有了现在很多学校大量的改革,这个改革里面可能专门有人来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讲教育研究性学习,就是因为我们把这三个领域纳入了。

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让孩子比较早地接触到工程的理念、技术的理念、设计的理念。比较早地接触社会实践、社会实际,这个对推动孩子的创新创业一定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家知道,国外现在的课程改革很多工程的理念、技术的理念、工艺的理念、设计的理念渗透到了我们各门学科当中。我觉得这三个领域进入高中的必修领域是03课改特别精彩的地方。

课程改革让教书真正变成育人

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又在组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很简单。

第一,03的课改已经10年了,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我们要落实十八大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理解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以人为本,落实素质教育完全是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经过认真的调研,制定了一个重要文件,题目就叫做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怎么去落实呢?通过课程改革。我觉得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次认识上的升华。他试图完成教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真正转移到立德树人,把教育的注意力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立德树人去转移。让我们的教书真正变成育人。

核心素养是素质的外现

很多人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外加的,我搞一点活动,搞一点蹦蹦跳跳的事就是素质教育,教育部的文件清晰地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在哪里?就是在课程里,素质教育在哪里?就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在一节一节课里面,一次一次活动中,弥漫在学校的文化中,所以我觉得这是对素质教育重大的认识上的升华。

大家也知道,文件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素质教育”这个词,“核心素养”这个词。核心素养外语直接翻译过来是胜任力,胜不胜任?或者叫做核心能力,主要的指向是能力。

我们的中国的核心素养可能跟国际上的胜任力还是有差异的。我们包括胜任力的含义,除了能力之外还包括品格。所以我们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与素质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不要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多,我理解所谓的核心素养是素质的外现,我们一直在讲素质教育,我认为所谓的核心素养是素质的外现,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那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的素养指的是素质当中通过后天得到的那部分,因为人的素质很多是遗传的。所谓素养是指非遗传的部分,就是可以通过习得的,后天的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得到的那部分。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要把素养和素质分家,我是这样理解的。

关于中国的核心素养,2013年的时候有一个课题组,教育部委托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课题组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最近新闻已经发布了,林教授把中国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分成三个方面,六个核心素养。网上都有,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向是核心素养,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核心素养,提高核心素养,形成核心素养。因此在搞课程标准时,第一步我们要求各门学科首先找到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呢?就是你这一门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贡献是什么,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他靠课程的教学、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的。每门学科你们分别的贡献是什么?把这个事情先理清楚。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每门学科要考虑的是什么?我这门学科除了知识外,让孩子能打下终身烙印的是什么?学科知识忘了,但是他学过这门学科和没有学过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爱因斯坦讲过:知识全忘记了,剩下的是素质。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寻找核心素养,这个任务现在基本完成。因此,今后的课程标准可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首先是学科核心素养,接下来是内容标准,再接下来还有一个质量标准。有的学科分五界,有的学科分三级。

【三】从课程改革切入从改变教学切入

再就是教学建议,要让孩子通过一门学科获得素养,那种教学跟以前只关注知识传授的教学是有差异的。这次课程改革我们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弹性,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我想这个课程方案的设计思想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完全一致的。

解决“教学主体”的问题

从改革教学入手,首先要解决是教学主体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国的教学比较注重老师讲,学生听。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师从杜威,他说,中国的学校不叫学校,中国的学校要改名叫教校。

中国都是教书先生,我们是满堂灌,我们讲,学生听,学校是教人学习的地方,我们是听书的地方,所以这是我们中国教育一个很长的传统。

我想,教学主体的问题不解决,创新性创业性人才是出不来的,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教学目标由听懂变成会,由会变成会学。

我现在也不大赞成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做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模式。课程是丰富多彩的,教师是性格丰富的,怎么就可以纳入到千篇一律的模式里面去呢。

第二,我最反对的是,有一些地方把学习时间实无限延长。你把你课堂的时间无限延长,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极大的负担。

让课堂发生“学习”

我听了很多课,我发现很多课堂里面学习都没有发生。我们太多让孩子记住的课,记住这一类题目是这样做的,那一类题目那样做的,我们更多的教育是教孩子雕虫小技。

我们必须要让课堂里面发生学习,少一些记住的这样的教学,多一些理解、发现、顿悟、重构的教学。

教学只有少一些记住,多一些理解、发现、顿悟、重构,才会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孩子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学习,是因为学习太乏味了,什么东西都是老师轻易告诉他,让他记住的。

摒弃题海,重回学科

摒弃题海、重回学科,要让老师的注意力从题海里面回来,真正地回归学科,去研究学科的大概念、学科的结构,研究这门学科跟其他学科的关系,跨学科。

题海战术实际上是将孩子越教越笨的一种方法,是把孩子的思维成绩往下拉,把很高思维成绩的问题下降到实践、记住上。

有的校长唱出的口号是让孩子看到题目就会做,一做就做对,那就是条件反射。题海战术害人不浅,这种办法只对临时的考试有用,考过孩子的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家组里请了一些老教师,其中有一位姓马的小学数学老师,他跟专家们对话,建国以后的几次课程改革,数学概念最多的一次是179个。

马老师就问,小学需要那么多概念吗?他说他一辈子书教下来,数学教学36个概念足够了。接下来他的问题就是,36个概念需要6年时间吗?他教数学从来只用4年,一二年级读完,数学课不要了。

我们的老师如果真的能对自己的学科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学生就要少吃很多苦头,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有创新、创业的能力。

现在我们很多老师是糊里糊涂在教书,教了一辈子数学不知道数学为何物,书上有的他就去上。很多老师只会把书教厚,不会把书教薄,而且是越教越厚,薄不下来,所以我想,我们一定要引导教师回归学科,重归学科。

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我们的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让孩子善于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社会中的问题,现实的问题。

教学里面要创设更多真实情景,在教学中,要让孩子去完成真实的任务。只有教学跟孩子的生活,跟他的周边紧密的结合起来,紧密的联系起来,他才会形成学科素养。

我到美国翻了一下分子运动论,美国的高中物理的学科6个学分,是有5套教材选择的,最浅的教材不要求公式,不要求计算。

比如说讲分子运动论,从哪里讲?从妈妈做的咖喱牛肉开始,孩子回家还没有到家呢,妈妈在做咖喱牛肉,他怎么就知道呢?说明咖喱的分子进入了他的鼻子,牛肉的分子进入了他的鼻子,他就判断这是咖喱牛肉。冷的时候为什么闻不到,分子运动跟冷热有关。

我们中国的教材是很严肃的,我们把大学教材搬过来,从显微镜下开始,很多人不会把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和物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想,必须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度学习,大家回忆一下,教学目标从双基到三维,要完成这个转变必须要引导深度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更多关注知识后面的东西。

当然,教学还有一个评价的问题,我们要更多的关心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如何去评价孩子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能力、品格怎么评价?

可能今后我们会有更多开放的题,现在我们的孩子知道,一个题已知的5个条件都用上才对,今后5个已知的条件只有两个是有用的。怎么去评价,这是个大问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如何把信息技术用到教学里面,我们现在花了很多钱,但我们关注的方向有问题,我们只关心一个展示的方式,就是关心一块黑板。

我们折腾黑板几十年把黑的变成白的了,但教育没有发生改革,学习没有发生改革,我建议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大家是不是朝这两个方向再去关注一下。

一个是如何让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用信息技术完全有可能,个性化、定制化,真人一对一的成本太高,看看计算机能不能帮你。

第二,如何将计算机里的交互平台用起来,信息技术的这个交互平台潜力巨大,不管用到哪一个领域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信息技术用到教育上,我觉得至今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需要我们去研究。

【四】从课程改革切入从系统培养切入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现在已有的这些形式我们把它用好,还可以开辟新的途径。总之,实践环节是我们很缺少的一个环节。

不能老让孩子坐着,现在家长最喜欢孩子的姿势就是坐着,写作业,人是需要张弛有度的,需要左右半脑交替使用的,所以增加实践环节不会降低教育质量,只会提高教育质量。读万卷书必须要行万里路,促进孩子社会化,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要让孩子悦纳自己

要让每一个孩子约纳自己,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认为,人跟人的不一样不是聪敏和笨,主要是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他适合哪一类的思维。所以要让孩子发现自己,读懂自己,悦纳自己。

要学会合作,我觉得学会倾听是现代人素质创新创业里面的重要环节。现在的孩子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不善于倾听。中国人的辩论很奇怪,就是两个人各辨各的。当然还要有担当,这些品格是创业创新不可或缺的。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加强三教统筹,引导家庭教育;引领社会舆论;挖掘社会资源。

现在家庭教育的问题是最大的,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过去5个孩子自己就排队了,老一读个中专就可以了,老二聪明就读大学,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太苛刻。

家长应该做四件事情,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德行生成、帮助孩子完成人生规划。另外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事情,当然可以引导,但要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教育不要急功近利

除了挖掘社会资源以外,我们的教育要引领社会舆论,我们这几年教育引领社会舆论不够。我们要把育人标准告诉社会、反复宣传。

我在浙江一直呼吁这件事情,各阶段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去超越,中国因为落后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太急,幼儿园想干小学的事,小学想干中学的事,中学想干大学的事,不要这样。教育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超越,不要跨越。

再一个很重要的,给孩子留下时间和空间,宽松一定出人才。杭州一所很好的小学,把他们的校友调查了一遍,发现一百多年的办学史,比较出色的人大概都是在班里第十名的人,他们总结出来一个“第十名现象”。

就是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和时间,第一名、第二名老师盯得很紧、家长也盯得很紧,后面这一块,老师盯得紧、家长也盯得很紧,而第十名盯得比较松,不太重视他们,反而越忽视发展得越好。

最后,我觉得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要创立民族宽容的学校文化,一个专制学校不可能出人才,学校的文化应该是民主的、宽容的,容错,容忍学生试错,容忍学生犯错误。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