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参观镇巴县博物馆 重温“红军之乡”的烽火岁月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镇巴县红军烽火 2016-06-30 12:33:55
6月29日,记者随陕西新媒体达人一行来到镇巴,先后参观了镇巴县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汉中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这里既是汉定远侯班超的食邑地,又是民主革命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快报网讯(记者 钟发东):6月29日,记者随陕西新媒体达人一行来到镇巴,先后参观了镇巴县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汉中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这里既是汉定远侯班超的食邑地,又是民主革命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镇巴有着“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乡”之美誉。1932年红军入川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永乐核桃树村党支部;赤南青鹤观陕南县委苏维埃政府革命遗址;三元镇苏家坡红军墨书标语布告及墨书大幅标语;从大山里走出的将军——符先辉将军故居;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红色旅游点已被市、县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在镇巴川陕革命史迹陈列馆,通过那一件件实物和一张张照片,大家重温了红军在镇巴的烽火岁月。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越秦岭、渡汉水,经镇巴的西南面进入川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省苏维埃政权。同时,在镇巴建立了陕南县、赤北县苏维埃政权,留下了以青鹤观、苏家坡红军布告、标语为代表的大量革命遗址和文物。大巴山山区,革命火焰熊熊燃起,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铸就了镇巴今天的辉煌。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抵达川陕边境镇巴县境内,遂分兵三路,一举攻克了通江、南江、巴中,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统治展开了殊死斗争。红军派出部队和地方工作队在镇巴剿灭匪患,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为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发展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2年12月中旬,红军攻下川陕交界处的边陲重镇西乡街和两河口,建立了赤北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先后派红10师后勤部队、29团,12师政治部、特务团、34团等部队入镇,宣传党的主张和宗旨,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紧接着宝山子、梅坡、盐场乡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7月在青鹤观筹建陕南县苏维埃政府,9月上旬召开了陕南县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选举了县苏维埃政府领导。1933年12月,川陕省委派马金龙、蒋克诚等同志到陕南县苏维埃政府筹建中共陕南县委员会,1934年9月,红军在平乐庞家院子建立了中共陕南县委,随即在赤南青鹤观召开了陕南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发表了《告陕南同胞书》,选举产生了中共陕南县委员会。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红色政权不断发展壮大,红军在镇巴先后建立各级党委和苏维埃政府123个,发展根据地998平方公里、游击区903平方公里,组建了20支游击队、18支赤卫军、2个交通站。
  

红军在镇巴苏区发动群众、培养干部、发展党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清剿土匪。与此同时,红33军296团在军长王维舟、政治部主任李伯潜的率领下,到镇巴渔渡、盐场、长滩一带追剿民团和土匪,陕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军事武装配合红军对国民党地方武装和以王三春为首的土匪予以坚决打击,平息了匪患,穷苦农民分到了土地,人人扬眉吐气,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1933年,四川军阀田颂尧、刘存厚、杨森趁红军在川陕边境立足未稳,悍然对根据地发动“三路围攻”,红军不仅在镇巴战事激烈,而且入川作战愈益频繁。为了保卫川陕根据地,陕南县委、苏维埃政府将镇巴核桃树乡游击队统一编入红军219团开赴南江前线,镇巴简池区游击队编入赤北独立营赴四川空山坝作战,并动员了百名游击队员、赤卫队员,编入红军91师参加宣达战役。在此期间,苏区人民积极筹集粮食和物资,支援万源保卫战,同时动员了大批青壮年参加红四军,两年时间里镇巴有两千多人参加了红军。
  
1935年2月红军离开镇巴入川长征,国民党反动派猖狂反攻报复,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简池区委书记王再元、区革命肃反处处长任兴才、运输队长王仲祥等200多人惨遭杀害。许多巴山儿女为保卫革命果实、保卫党的组织、保卫人民群众而血洒巴山。
  
红军在镇巴两年多时间里,与苏区军民一道为建立、发展、保卫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牺牲,参加了数百次战斗, 383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业绩和英名与巴山同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