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频频发布的大学排名,对"双一流"建设有何意义?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双一意义大学 2016-03-23 10:26:31
“双一流”建设的三件宝:源于国际或者是具有公信力的标准作为达成依据;要选择具有可比性、可超越的标杆学校;制定主次分明、切合实际的改进决策。具体如何做?请看本文案例。
“双一流”建设的三件宝:源于国际或者是具有公信力的标准作为达成依据;要选择具有可比性、可超越的标杆学校;制定主次分明、切合实际的改进决策。具体如何做?请看本文案例。

高校在建设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时候,习惯于用一个标杆体系,比如有的用大学排名的研究方法,来对本校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该怎么做?我先和大家分享一所大学的案例,就是它如何通过国际排名的研究来改进在全球排名中的关键指标。其次,基于这样一个案例分析,分享一种方法论,即怎么通过指标设计、标杆分析、定标比超的方法,来提高本校的竞争力,并在“双一流”的建设中用来构建证据体系。

案例分析:名校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排名?

前几年,我参与了一所大学的咨询研究:该校虽在很多国际大学排名中有一席之地,但是这个名次说明了什么?本校到底和同层次大学相比较还有哪些差距?名次能不能有所提升?提升的关键点在哪儿?我们首先将其转化为三个需求:第一,本校处在什么位置?不是说在总的排名上处于什么位置,这个一公布就能知道,而是说在各项排名的细项指标上排在什么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细项上分析本校与同层次学校相比在哪些方面有差距、有多大差距。第二,本校应该追赶哪些标杆大学?即本校基于什么理由选择可超越的标杆学校。第三个方面是,本校如何改进?要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促使学校从关键项目上赶超标杆学校,以达到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三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如何提升学校的国际大学排名位次?

目前公开的大学排名数据库很多,每个大学可以选择自己属意的体系。我们在选择评价标准时,要选取比较知名的、成熟的大学排名体系。最后确定了三个大学排名体系作为评价标准:《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选择的理由是:这三个大学排名榜单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认可度,均采用标准分数进行排行,可测量性佳,均有分层、分类指标排序,可明确问题和方向。

  

  

  

该所大学选取的标杆学校包括:国内A大学、B大学、C大学,海外D大学和E大学。选校的标准是:第一,这所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所以同型的学校都应是综合性大学;第二,这所大学本身在国内有很好的水平,这几所学校对它来说都有水平上的可比性;第三,海外大学不包括欧洲、北美的学校,因为要控制区域、文化、经济等外部不可比因素的影响;第四,也要反映学校的需求,即它们在心理、行动方面更倾向于向谁看齐。这几所标杆学校也是与该大学反复商量的结果。

之后,就需要把该大学与标杆学校的差异性呈现出来,除了综合性的排名差异分析,还需要一些单项上的排名差异分析。最后我们分析出来,该校在某几个单项上是与标杆学校差异比较显著的。

第一个是在国际化的差异上面。比如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排名的“国际视野”这项指标上,该校和海外E大学相比是接近的,所以它要努力一下,有可能较快就会超越E大学。如果它再继续努力,超过A和B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的“国际合作比例”指标来看,该校与标杆学校的差距就比较大。“国际合作”需要重点改进,而且是改进难度比较大的工作。

  

  

比较研究还发现,该校在生师比指标方面与标杆学校相比排名相对较低,显示了增加教师、降低生师比数值、提高生师比排名是另一个关键改进项。

  

分析了国际大学排名的所有指标后,发现了在以下几方面,该校需要做出关键性的改进:

1.在国际化方面,注重国际化发展和国际交流;

2.在声誉方面,注重声誉建设,提高社会影响力;

3.在教学方面,降低生师比,改进教学质量。

对于这些改进方向,如果不是用标杆法来研究,学校可能体会不是那么深刻。通过定标比超的策略研究,学校就可以预计自己通过某几个方面的改进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国际排名。

案例的复盘

对于“双一流”建设来说,学校也需要通过类似的数据来进行衡量和比较。这个案例可以供国内各种类型的高校参考。我们复盘后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适用范围狭窄:中国高校中,能够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找到清晰位置和丰富数据的学校还比较少,国内大量的还处于建设阶段、还需要向一流水平去进发的学校就没有办法用这种国际排名数据来做分析。所以我们在思考,给这所学校做的分析方法如何用在各类型的高校中去。

2.学科特色不足:国际大学排名,受限于自身数据收集的充分程度,其在各个学科和专业排名中,提供的信息可信度有待加强。比如说要做一流学科建设的话,全校性的指标可能对某种学科的参考性偏弱。

3.评价工具单一:单纯用国际排名来做分析是有局限性的,尤其对于国内大多数学校来说,比如文科院校,可能比较有限。

如果把上述案例中规律性的东西抽取出来,我们会发现:

第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质量可评价的角度,借用国际大学排名类似的方法去收集院校和学科的数据,构建相关的数据库,用于国内大学的质量评价。

第二,要形成参照数据体系。从质量可比较的角度,在广泛收集院校和学科数据,或者在院校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建立院校、学科层面的共性数据库,形成可以共同参考的参照数据库。

第三,要有合适的评价工具。从质量可监测的角度,在高校内部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工具,建立教育质量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除收集公开数据外,还应收集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

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把指标体系构建出来;第二,把相关数据测量出来,并且测量的结果是可以与标杆进行对比的。那么参照系怎么确定?首先,有一些外部公开的数据可以引用,除了之前提到的三大排名,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汤森路透数据库中高被引科学家(HCR)、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被科学/社科引文收录(SCIE/SSCI)等数据。

此外,第三方自建数据库也可作为参考。例如麦可思自建的“211”高校师资力量数据库、专业竞争力数据库等。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