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月薪7000元 不如高考落榜生生活滋润
“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我们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
在西部地区某研究所工作的郭华今年35岁,是副研究员和课题项目组组长,算是比较有资历的科研人员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一个月能拿到手的钱差不多七八千元。他说这是他们科室副研究员里收入最高的了,有的副研每个月要比他少拿两三千元。
郭华说,现在自己最怕的也是同学聚会,每次回来,情绪都要低落半个多月。
“和我一样博士毕业但选择去了企业的同学,现在年薪基本都在30万元以上,我的工资却还不到他们一半。智商不比别人低,付出不比别人少,科研上我也做得不错,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郭华说。
不仅如此,郭华还要操心他的项目组里人员的收入问题。
他在研究所里是课题项目组组长,课题组目前正式人员有9个,研究生6个,此外还有5个项目聘用人员,加起来总共20个人。
按照当前科研机构普遍的薪酬分配制度,这20人的工资基本都需要从项目组拿到的科研课题经费中支出。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实行三元工资体系,即:基本工资 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基本工资这部分由国家下拨,微薄但较为固定,一般为一两千元。
另外两部分则主要来自承接科研项目的工作收入,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国家下拨经费的“纵向课题”和企事业合作单位提供经费的“横向课题”。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科研人员工资收入依赖科研经费的程度太高!就拿我们研究所为例,人员工资的90%都需要从科研经费中支出!据我了解,有的研究所是60%或70%,最少也得占50%。”郭华说,“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有课题经费时我们收入还算过得去,可一旦哪年没争取到课题,我们就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连过日子都成问题。”
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争取科研课题,有时甚至疲于奔命。
郭华说:“我算是挺能争取项目的了,工作8年,基本每年都能争取到项目。去年我就拿到两个项目,总共是200万元经费,今年初又争取到1个100万元的项目,期限是3年时间。再加上我们课题组另外一个副研究员的100万元项目,我们要用这400万元在3年内养活20个人,真是不够用。”
郭华这样描述自己常有的状态:拿到课题之初十分高兴,但没几分钟就会被恐慌取代。“我会想,项目期限到后经费用完了该怎么办,还得赶紧去准备申请新的课题。”
郭华说,更大的担心在于,自己现在还年轻,还能争取到项目,还有个课题组可以依靠。如果年龄大了跑不动项目了该怎么办?工资谁来出?
这些年里,郭华也见过不少科研人员因为争取不到科研项目,收入微薄,最终只能离开科研岗位,另谋生路。
“我们课题组就曾经有一个女科研人员,都已经是研究员了,之前一直也都能拿到项目。前年没拿到项目,开始一年里,她还可以通过向所里借钱来维持自己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收入。但所里规定借钱的期限只有一年,一年之后还是没有项目的话就会立即停发岗位津贴和绩效。最终,那个女研究员因为始终没再争取到项目不得不离开了。”郭华叹了口气。
郭华告诉记者,如果这种不稳定的状态持续下去,他可能到40岁左右就会离开研究所,到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单位比如高校去工作。“周围的很多科研人员最终都选择走了这条路。”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