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留学三问,破解“早留鸟”之困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留鸟 2015-10-22 18:53:06
  低龄留学的孩子,经常被戏称为早留鸟。近年来,早留鸟现象越来越多,其背后有家长的担忧,亦有国家平安留学的牵挂。目前,国外精英寄宿学校青睐什么样的中国低龄留学生?面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如何帮
  低龄留学的孩子,经常被戏称为“早留鸟”。近年来,“早留鸟”现象越来越多,其背后有家长的担忧,亦有国家“平安留学”的牵挂。目前,国外精英寄宿学校青睐什么样的中国低龄留学生?面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规划并适应留学?这些问题,亟待答案。

  ——编者

  【招生官说】

一问:国外精英寄宿学校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近日,由国际教育咨询机构——必益教育承办的“首届全球精英寄宿学校联盟招生联展”先后于北京和上海两地落幕。全球精英寄宿学校联盟(ALIS)汇集英国和瑞士的精英寄宿学校。在北京联展期间,来自英国的布鲁顿国王学校、阿宾顿中学、唐屋中学、坎特伯雷国王学校等部分全球精英寄宿学校联盟代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什么样的中国低龄留学生受青睐?”

  答:“学术评估非常重要,有个性的孩子更受重视。”

  “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在中国发掘有潜力的孩子。”面对中国教育报记者,国王布鲁顿学校校长伊恩·史蒂芬·威尔姆赫斯特毫不掩饰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

  那么,这些英国精英寄宿学校更青睐什么样的中国低龄留学生?

  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寄宿学校代表之一,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招生官格雷厄姆·爱德华·辛克莱认为,学术评估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学校也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例如,是否风趣、幽默等。

  “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可以展现出非常好的幽默素养。”雷厄姆·爱德华·辛克莱表示,学生能否融入其他同学中去,即群体生活素养,也为精英寄宿学校所看重。当然,精英寄宿学校也将学生的才艺、运动技能等纳入考核因素。

  因为是一所百年女校,唐屋中学校长助理米歇尔表示,在英国,女孩子的情商为学校所重视,这种情商包括社交能力等。

  “读男校还是女校,亦或读男女混合学校?”

  答:“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来选择”

  出席圆桌会的英国精英寄宿学校既有男校代表(布鲁顿国王学校、阿宾顿中学),又有女校代表(唐屋中学),还有男女混合学校代表(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对于中国家长而言,应该送孩子就读哪一类学校呢?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在座的各位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雷厄姆·爱德华·辛克莱表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而对于男女混合学校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学生能够培养深厚的友谊。男生可以找到男性同伴,女生能够找到自己的闺蜜,而男生与女生通过彼此接触,能够培养兄弟姐妹一样的单纯感情,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未来成长。

  阿宾顿中学招生官简·约根森认为,单一性别学校或混合学校并不是家长最重要的选择。目前,单一性别学校正在改变,会与其他性别学校进行互动,例如举行联谊活动等。“我们意识到,世界上并不是由一个性别主导的,需要不同性别之间的文化进行交往。”

  简·约根森的话引起了唐屋中学招生官劳拉的共鸣。她表示,她的回答是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来选择,孩子在哪个学校可以发挥最大的潜力并能够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就选择哪个学校。

  “申请精英寄宿学校,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答:“多读英文原著,出国旅行是个好机会”

  “中国学生来英国求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英文。”阿宾顿中学副校长格雷姆表示,为此,每个精英寄宿学校都有专门的英文培训课程。

  米歇尔认为,国际学生在去英国之前,最好多读一些英国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多读一些英文原著,以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化,提升英文水平。必益教育伦敦办公室总监拉弗·普拉基特则认为,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英国学习和生活,可以让他们就读预科学校,提前2至3年到英国留学。

  那么除了语言,中国学生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首先是学术方面,要通过考试。其次,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术之外的知识和技能。”格雷姆说。米歇尔补充表示,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出国旅行是课外实践非常好的机会,因为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探索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且,出国旅行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不断了解新鲜知识。(记者 黄金鲁克)

  【案例剖析】

二问:孩子出国前谁最应做好准备

  近日,单位组团前往美国走访了8所学校,并访问了9名中国小留学生。这些小留学生留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能够给一些准备送孩子出国的中国父母以启示。

  “放手”,帮孩子找到留学兴趣点

  “选择来纽约读高中,我就是想进入心目中的艺术殿堂——纽约大学电影学院。”访美第一天,见到这位叫李想的北京女孩。今年夏天,她如愿拿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来美国读高中的决定,是李想自己做的。出国前她就读于北京市西城区外国语学校。这个热爱艺术的女孩,在小学6年级就萌发了要当电影导演的梦想。从四年级开始,李想就是学校戏剧社的女主角,还尝试写过剧本。父母发现李想对戏剧方面感兴趣后,鼓励她看原版片子。

  “后来,我选择来纽约读高中,就是想以后申请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方便些。”在国内读初中期间,热衷于视频拍摄、编写剧本的李想,来到美国高中后,继续目标坚定地为申请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做准备,为学校各类活动拍宣传片。

  李想说:“如果你是一个外向的、喜欢到处看看、对外面的世界有好奇心并且容易融入新环境的孩子,建议来美国读高中。另外做父母的,要对孩子放手。”

  李想所说的“放手”,是对孩子志趣、热忱的尊重,是默默地在背后给予正向的支持与力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在孩子追求心中理想的路途中,告诉孩子要努力,要坚守,要一以贯之。李想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其父母的智慧。

  “倾听”,给孩子直面问题的勇气

  在哈佛大学大草坪上,留学生张航身上所洋溢的自信、乐观、不服输的气质深深地感染了我。

  这位刚满22岁的女孩,高一暑期曾随团来美国游学,一周的行程里,美国高中和大学校园扑面而来的自由空气,吸引住了她——“我要到美国中学读高中!”张航的父母支持了她的突兀决定。

  然而,来美国上学后,张航发现,上学和游学完全是两回事。张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体育。张航所在的高中,不仅如美国大多数高中一样,将体育课作为必修学分,有硬性要求,而且将学生的体育技能列为竞技级类别,这对于个子不是很高、不那么爱运动的张航,是个很大的难题。从橄榄球、美式足球、网球中,张航选择了相对适合自己的网球。从连发球、击球都不会的零基础,到硬着头皮,每天早些来、晚些走,在一旁帮同学们捡球,再到美国同学热情地教她打球、练球,就这样,张航后来成为学校网球二队队长。

  从体育课上获得自信的张航,来美8年留学生活的收获让人欣慰。作为家长,最关心将孩子送出去,最不放心是什么,最希望孩子得到的又是什么。在张航身上,好似找到了答案。

  来时英文基础并不好的她,靠着不懂就向字典请教的精神,在高三毕业时顺利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读美国最一流的国际关系专业,而且本科毕业时又被波士顿大学法律系录取。

  如果每个留学孩子的状态如张航这般,我想每位家长都会欣慰地对自己说,当年让孩子留学的决定没错。

  分别时,我问张航,在美学习遇到困难,会跟父母讲吗?她说,学习和生活遇到烦恼的时候,当“垃圾桶”的总是妈妈,“我会第一时间跟妈妈说,她总是会耐心地听我说,等我讲完,心情也差不多好了”。

  与一些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并不关注也缺乏准确的预判的家长相比,张航父母的智慧在于,做个默默的倾听者。在倾述过程中,孩子内心舒展了,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学习成绩自然更加理想。身为父母,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是陪着孩子一起哭,而是能够给予孩子继续前行的抚慰力量,让孩子不轻言放弃,继而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沟通”,孩子和父母都该习惯“孤独”

  在美访问期间,碰到中国留学生,我都会问及他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美国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想家了怎么办?对于这一问题,一个来自深圳的帅气男孩子小蓝给我很多触动。他目前在美国罗德岛一所私立中学读12年级,已经拿到了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根据我与父母沟通的经验,我建议孩子和父母联系,一周一次就可以。联系得太频繁,比如每天都打电话,没必要也没什么好处,可能反而会让孩子更想家。既然选择了留学,孩子和父母都要学会克制,学会‘忍住’。”小蓝说,家长千万别觉得孩子不给自己打电话,是忘记了自己,或者出国了就不想和自己交流了。不想与父母频繁通话的真实内心感受是,有些事情和他们说了后,他们会更着急,大老远的,也帮不上忙,不如学会独立应对。

  赴美留学的选择,也是小蓝自己做的。从最初不是特别愿意和陌生人交往,到摸索该怎么选香水,怎么搭配衣服,怎么和同学相处,到努力去听懂俚语和口头语,融入到学校生活,到最终成就自己,在人群面前,自信挺拔而又落落大方、分寸有度。

  小蓝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让我不禁思考,面对远在国外的孩子,当父母万般牵挂和担忧的时候,该如何与孩子交流,才能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我想,父母还是要舍得放手,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孩子的人生最终要靠自己走。

  留学的意义在于,扩展眼界,开启心智,启动独立思考的阀门。远离父母的身边,孩子开始独立地做出各种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孩子出国前,首先要准备好的,是父母。留学之路可能并不平坦,如果选择了留学,需要父母和孩子拥抱并适应变化。(作者 应光 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专家观点】

三问:如何应对留学低龄化

  近日,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腾讯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论坛在北京35中高中部召开,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围绕“留学低龄化,中国家庭如何应对”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胡敏:不能盲目地将孩子送出去

  作为一个自己留过学,而且儿子也成功留学美国名校的家长,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认为,不要太盲目地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

  “留学决定最好是孩子自己做出来的。”胡敏认为,如果孩子没有留学的想法,家长可以与孩子商量着来,带着孩子参加国际游学项目,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仍然没有留学的想法,家长可以对其进行引导,但如果引导之后孩子仍然不愿意留学,家长就需要慎重,不能盲目地将孩子送出去。

  胡敏认为,最适合出国的学生应该是“三好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指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能够甄别是非,出门在外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准则进行选择。“德”也指情商,即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不然,孩子到国外很容易宅在宿舍里看电视剧。“智”,指孩子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当然,这种“智”也指适应能力。“体”,指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同时指有比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出国前对孩子的德智体进行打分,如果大面积存在问题,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是否适合出国,就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胡敏强调,这也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张道龙:培养孩子的抗挫折力

  胡敏的发言得到美籍华人心理医生张道龙的赞同。张道龙表示,孩子在出国前绝对不能有严重的身心疾病。据悉,在张道龙所在的管区有6700名中国留学生,经常有抑郁被送回国的学生,甚至有学生出现试图自杀的现象。

  孩子在出国前,还要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并要了解留学目的地的语言、文化,而且越早越好。张道龙认为,10岁之前必须学外语,否则之后再学很难达到精通。

  “出国留学,家长和孩子对名校的认知也应该改变。”张道龙表示,名校、好的专业和一个有名的导师,如果这三点结合在了一起,就不需要孩子做出选择。但如果要对三者进行选择,排第一位的应该是好的导师,排第二位的是好的专业,排第三位的才是名校。一般而言,好的导师和和好的专业,不可能在差的学校。

  当然,对于家长而言,还得在心理方面准备两件事。张道龙说,第一件事是要明确孩子出国留学的动机,并懂得调动孩子的动机,而第二件事是培养孩子的抗挫折力。

  朱建民:孩子出国前要有规划能力

  “中国学生最可怕的一个现象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潜质、爱好、特长和志向。”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表示,在国外学习,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课,而学生选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选择的过程,故而这些是中国学生要准备的。

  同时,国外和国内的学习方式不同。中国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国外更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因此,朱建民建议,中国学生在出国前一定要培养一种学习的品质、习惯和能力。在国外教师讲什么学什么、说什么记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是肯定不行的。(记者 黄金鲁克)

  小贴士:

  请把留学当成孩子的一种人生选择。家长的决定与孩子内心感受越对称,家庭做出的选择就可能越合理。

  出国前,孩子最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培养孩子敢于跳出自己舒适地带的心理素质。

  选择独自出国留学,小小的年纪,分得清是非,有独立的思想,也守得住坚持,这种历练是孩子人生最大的财富。

  拥有温暖的家庭关系的孩子,在出国后,也会把这种良性的互动模式应用于人际关系中,即温暖的家庭关系与小留学生能否顺利跨越文化障碍、能否成功留学正相关。(应光)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2日第4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