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淞沪会战78周年 比鲜花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鲜花淞沪会战以史为鉴 2015-08-14 10:23:39
中国空军三个月完全殉国、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孤军鏖战……今天,是淞沪会战爆发78周年的日子。在中日间的历史决战中,毫无疑问,淞沪会战打得惊天动地

    科教网讯 中国空军三个月完全殉国、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孤军鏖战……今天,是淞沪会战爆发78周年的日子。在中日间的历史决战中,毫无疑问,淞沪会战打得惊天动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以死伤30万人的代价,毙伤日本侵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期间,中日双方所动员的士兵总数超过了一百万人。

    如今的上海是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的国际化大都市,78年前,滚滚硝烟却让她成了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站在血泪纵横的历史面前,单纯缅怀不是纪念的终极目的,潜入历史进行深刻反思,比一时的鲜花和感动更加重要。

    国难当头 闻义赴难

    作为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经典战役,淞沪会战的象征意义很多。它标志中日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卢沟桥事变的地区性冲突也经此役升级为全面战争,而中国军人在战斗中表现出来“将帅齐心、士兵决死”的民族气节,更是极大地提振了中国军民反抗压迫的决心,凝聚了四散如沙的民族意识。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即便生活在和平年代,即便整整78年过去,再读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昔日的淞沪战火,仍让人心潮澎湃。

    “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当局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整体沦陷,并为日军日后的侵华行动奠定了基础。从华北事变到“七七”事变,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当日军自北向南逼近上海,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当时,国内军阀割据,中央与地方的政治互信极差,国民政府无法统一筹措防务。华北军队掌握在诸多封建军阀手中,对国民政府的号令调遣相当消极,生怕因抗日让自己损兵折将。以致淞沪会战前夕,蒋介石当局决定调用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部署战局,以向地方做示范,表“诚意”。

    战力相差大 弱国无外交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军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下,国民党政府天真地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国际干预,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所谓“外交斡旋”上。

    可是,弱国何谈外交?

    史学界普遍认为,蒋介石预定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尽管有“要把敌人赶下黄浦江去”的豪言壮语,但事实上他并不幻想凭军事实力战胜日本。从当时两国的军事实力看,中国兵力约为200万,日本约为448万(199万可立即动员);中国海军总吨位6.8万吨,日本190万吨;中国空军有飞机314架,日本则有4180架。战力相差实在悬殊。

    一厢情愿的蒋介石,幻想西方各国会为保障各自在上海的商业利益,出面劝阻日军。期间,蒋介石还先后三次下令停战等待调停,可依然一无所获。在国际干涉迟迟未能出现的情况下,蒋介石只有通过不断扩大战事,以求获得列强关注。

    要知道,这些西方大国哪个不是在上海割地为王,把沪上租界当作远东“飞地”?利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来保护自己,这种想法和行为本身就是表现了国民党当局始终无法摆脱的历史局限性。

    战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为了这一仗,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有人曾这样描述,“战斗就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都会区的租界边缘进行,新闻记者可以一面在大饭店的阳台上喝咖啡,一面远眺中日两军的浴血作战。”

    据《李宗仁回忆录》说,一次战斗,一个军就有六个旅长三死两伤,战斗惨烈程度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想像的。而当凇沪战争已进入白热化时,前线总指挥冯玉祥感叹,“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火炉呵,一个师兵力投进去,转眼剩下一个班。”

    遗憾的是,即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血性的中国军人还是没能如战前期待,获得来自“西方文明世界”的援助。宋美龄在一次面对美国的广播中这样质问:中国人在懦弱的污名下,苦苦挣扎了很多年,现在,我们将一直战斗到胜利,或折断双腿倒下……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在乎,我们似乎回到了野蛮时代,西方的沉默是文明的胜利,还是所谓西方的高尚道德的丧钟?

    对于这一点,不少参战的国民党将领都深知其害。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的陈诚,后来总结淞沪会战,认为最大的教训乃是“战略殉于政略”,“这次战争战略受政略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并不是国家的错误。因为我国本身准备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关系”。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如果说,丘吉尔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国际上不言自明的外交信条,那么,《国际歌》那句“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就应成为家国富强路上的警世通言。

    都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让泱泱大国被懦弱和自卑的标签贴满,而国民党政府又深陷腐败泥沼不能自拔,空想外部援助,不思进取,终被历史淘汰。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内因。大国博弈从来都要以实力为基,自强不息就是国泰民安的决定性内因。犹如拳手对决,自己没有强壮的手臂,只想着向私心极重的裁判求助,结果必然难堪。中国要赢得世界尊重,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靠英雄的中国人民砥砺奋进。

    当然,重视内因不等于忽视外因,“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而是要处理好内外因关系,明白老祖宗“求人不如求己”的老道理。

    往事不可追。我们今天纪念淞沪会战、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不是仇恨某个国家”,而要以史为鉴,从中吸取教训经验,明白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道路上,唯有下苦功夫、下狠功夫、下真功夫,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永葆明天的和平。

来源:人民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