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闽南文化翔安“大有文章可做” 核心价值观融入画作曲艺传播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闽南价值观核心画作曲艺 2015-08-05 11:15:09
厦门宣传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公益广告插画,跟自己家乡的不一样,这里的带着一股浓浓的闽南风情和海洋元素。而这些画作大部分出自厦门翔安区土生土长的民间画家,称为“农民画”

 翔安农民画家陈瑞琦早期作品《祖孙情》,刊登于1974年出版的《厦门文艺》上

   《美丽厦门 文化翔安》系列报道之三

    科教网讯 人民网翔安8月5日电 (詹托荣)厦门,一个让人心醉的海岛城市。无论漫步在厦门岛内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还是行走在岛外的乡间小道,宣传栏、文化墙、广告牌、建筑围挡上等一幅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公益广告如影随形,让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感受着“正能量”。

    或许细心的外地游客会发现:厦门宣传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公益广告插画,跟自己家乡的不一样,这里的带着一股浓浓的闽南风情和海洋元素。而这些画作大部分出自厦门翔安区土生土长的民间画家,称为“农民画”。

    翔安农民画历经50余载 以闽南文化为创作土壤

    “何为农民画?”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翔安区文化馆馆长潘志坚。“刚开始是以农民为主,现在成为一种画种,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也就是说,不是农民也可以画农民画。”如今,翔安农民画创作中,有教师、退休干部、农民、商人等。

    潘志坚进一步介绍说,农民画装饰性比较强,其画面构图大胆、色彩鲜明、风格贴近生活与乡土,自成一派,“是作者内心对事物的见解,用画笔表达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本真。”

    农民画表现的题材多为农村的景色或农村的生活片断,以鲜艳绚丽的色彩、朴素简洁的笔触呈现于画中,每一幅农民画仿佛都诉说着一个动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怀,对生活的热爱。

    以闽南特色文化、乡村质朴民风和风土人情为创作土壤的翔安农民画,真正发端是在20世纪60年代,梁金城、陈瑞琦等本土农民画创作者在广阔农村的庙宇、宗祠、壁砖、家具、墙体上进行革命宣传画的创作,并在农闲时开始了农民画的自发性创作。

    介绍之余,潘志坚找来一本1974年出版的《厦门文艺》,其中刊载了多幅同安农民画(注:翔安原属厦门同安区管辖)。第一幅《祖孙情》是马巷公社陈瑞琦创作的,画中祖孙俩刚从地里耕作回来,都挽着裤脚,爷爷肩上扛着镐、手提梶尾灯,孙子的笑容在红领巾的映衬下更显灿烂。

    就在这时,已74岁高龄的陈瑞琦恰好到文化馆找几个好友闲聊,看到记者手中《厦门文艺》的画作,他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是1965年8月份开始画农民画的,那个时候主要是在墙壁上进行政治宣传,还有就是劳动场面,现在是表现真实的生活情景。”

    经历了50年的发展后,现在的翔安农民画,显然早已不再局限于农村生活,也吸收了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元素,与时俱进,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表现形式和饱满的构图、瑰丽的色彩,不断丰富着闽南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画室简陋依然乐于创作 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画传播走进百村千户

    记者也探访了陈瑞琦老先生的“画室”,也就是他在翔安马巷镇的家。二楼和一楼各腾出一间来做画室,当要开门之际,陈老却显得有些“难为情”,他一直念叨着“太不像样”——盛夏酷暑难耐,二楼是顶楼闷热无比,而一楼那间却阴暗潮湿。

    和陈老一样的翔安百余名本土农民画家,虽然画室简陋,但依然乐于创作,在国内已小有名气,并形成了独特的闽南绘画风格,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4年,翔安更是以农民画艺术形式再度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翔安农民画先后有380多幅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展览,40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展览,其中8幅作品在全国农民画展中获奖,农民画也更多地走入人们视野。

    去年,翔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化馆组织翔安农民画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作,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农民画的质朴与浓墨重彩,又在具体的内容描绘中体现新时期的价值观。

    前不久,包括《图说价值观》系列在内的44幅作品,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出现在了厦门主要大道、公交车、社区街间,为厦门人的生活、闽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融合的理念作了生动注解,成为翔安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也被福建省委宣传部作为公益广告精品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

    在44幅被推广的《图说价值观》中,陈瑞琦老先生创作的《龙腾盛世 奔梦奔福》、《以诚相待 心地洁净》、《唯有勤劳苦 换来丰收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又简明易懂地展现出来。

    今年春节,翔安区委宣传部别出心裁,结合农民新春挂灯笼的习俗,将农民画印制在红灯笼上,免费赠送给居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大红灯笼的形式,欢欢喜喜地进入百村千户。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栩栩如生的农民画,让当地居民欢喜不已。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的农民画不再只是田间地头的真实描绘,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感。

    闽南文化翔安“大有文章可做” 有力支撑“美丽厦门”

    “第一次抽烟是游戏,二叔教我点烟支,我一点马上咳咳嗽,目油是双港滴。二叔四舅笑甲嘴要裂,三姑六姨笑甲肚子捏,害我艰苦整整半小时……”这段话如果用普通话读起来,不仅不顺还别扭,可用闽南话念出来,却生动活泼、诙谐风趣,朗朗上口,句句押韵。

    这是答嘴鼓《戒烟》里的一小段,由翔安新店中学教师、答嘴鼓传承人郭建居创作。答嘴鼓亦称拍嘴鼓、触嘴古或答嘴歌,是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形式。2006年,答嘴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听完郭建居的一小段表演后,同是闽南人的记者不禁喜欢上了这一民间艺术。郭建居介绍说,答嘴鼓常见两人表演,类似对口相声的逗哏和捧哏,也有一人表演,接近单口相声,所以答嘴鼓也俗称“闽南语相声”。

    翔安的答嘴鼓也常以通俗的形式,加入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千家万户,如郭建居擅长将百姓身边的诚信、和谐邻里、孝道等主题融入答嘴鼓创作之中,通过诙谐的语言、生动的肢体表演倡导社会生活新风尚,深得观众的喜爱。

    而如此接地气的方式不过是翔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现在,翔安正在持续举办“百场文艺下乡演出”,一场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学校,文艺工作者则探索把高甲戏、南音、答嘴鼓等富有闽南特色的曲艺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的典型事例、典型个人宣传好、传播好,让艺术参与和艺术欣赏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律动起来。

    把翔安建成美丽厦门的典范,是目前翔安上下的共识,翔安也以“深挖闽南特色文化”这一基点,践行美丽厦门文化提升战略。提升闽南文化翔安“大有文章可做”,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建设美丽厦门,打造典范翔安”的有力支撑。

来源:人民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