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报告:我国学术影响力发展速度远超同类国家
《蓝皮书》重在揭示中国基础科学国际竞争力的宏观轮廓和竞争力特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中国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体现出来的基础竞争力水平。第二部分对比了不同科技发展程度国家学科结构的差异,归纳出中国学科结构的若干特点。第三部分以重要科研成果为分析对象,评估了中国重要成果的国际竞争力。第四部分绘制了国际科研合作的网络,挖掘中国在国际合作网络中的贡献力和地位。
《蓝皮书》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基础科学在最近五年取得了突飞猛进,不仅研究规模有了跨越式发展,学术影响力的发展速度也远超同类国家。这些进步为中国科学的全面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蓝皮书》也揭示中国基础科学有以下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在科研水平发展的特定阶段,新兴科技国家往往表现出若干共性特征,中国也不例外。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发展特征,有助于合理判断中国基础科学的竞争力水平;
第二,中国的科研发展模式存在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尚不协调的情况。对于新兴科技国家而言,学术质量发展滞后可能是必经之路,而且对于产出大国来说,产出规模增长也难以平均地转化为质量增长,但规模增长将在未来遭遇有限的科技资源的制约,加强学术质量提升应成为我国科研发展的重点关注;
第三,中国的学科结构正在逐步趋于均衡,但与科技强国相比,中国表现出偏态分布的特征。虽然结构均衡并非判断学科结构合理性的标准,但定量指标揭示出中国等科技新兴国家与科技强国学科结构的均衡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四,中国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大幅增加。此外,从国际合作国家的广泛程度看,中国多数学科的国际合作范围相对较为集中;
第五,生命科学与自身研究基础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仍需加强。
作为世界科学舞台上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第2大SCI论文国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位次。但是,产出大国还不等于科学强国。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估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探究中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竞争力表现,是提升中国科研竞争力水平的前提。
《蓝皮书》研究团队在对比科技新兴国家与科技强国科研竞争力特征差异的基础上,扩展和丰富了基于科研产出视角下的竞争力内涵,提出了和设计了引领指数、结构均衡指数、卓越指数、合作中心指数等一系列客观描述中国基础科学竞争力特征的定量分析指标,发现了影响中国科研竞争力提升的若干瓶颈问题,并结合中国科研环境背景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张晓林研究员担任《蓝皮书》总策划,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课题组、国内重要科研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和科学家共同完成。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