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古生物专家:我们正在经历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古生物正在生物 2015-07-29 10:18:19
在古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几次生物大灭绝。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无疑是最惨痛的一次,其灭绝的模式和原因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意见
  在古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几次生物大灭绝。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无疑是最惨痛的一次,其灭绝的模式和原因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意见。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十年研究,终于在中国华南地区的地下化石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发现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过程中,海洋和陆地的灭绝是同步发生的,相关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三古》上。

  2.52亿年前 全球大部分生物突然灭绝

  自打地球上出现生物,就进入了一种循环:新物种层出不穷,欣欣向荣之后往往要遭遇一场生物灭绝的大事件。在所有这些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但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比起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一次生物集体灭绝案,恐龙灭绝的规模都只是“小CASE”(小意思)。

  专家们研究发现,在2.5亿年前,95%的海洋生物以及75%的陆地生物都在“短期”内忽然神秘消失,仿佛“蒸发”一般,整个海洋、陆地都陷入死寂。因为生物灭绝的速度太快了,有人认为在二叠纪的末期遭遇了“天外来客”,有小行星或者彗星猛烈地撞击了地球,其造成的强烈震波瞬间杀死了上千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生物……

  但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真正“凶手”可能是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通过地层学的研究,专家发现,当时的碳同位素突然出现大幅度的变化,显示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灭顶之灾,海洋水温上升了8℃至10℃,陆地更是热得难以想象,土地干旱、火灾时不时发生,短期之内,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崩塌”。

  南京专家在华南地下找证据

  二叠纪末期的这场大灭绝,人类作为地球生物中的“晚辈”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当年尸横遍野的惨状,也一直搞不清这场生物大灭绝是始于陆地还是海洋,抑或是陆地海洋的大灭绝同时发生。为此,古生物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团队成员张华副研究员等在中国华南滇、黔、贵、川等地区的数个地质剖面,进行了前后长达10年的综合研究。

  张华等人发现,华南陆地的碳同位素的异常变化和海洋同步发生,地层中出现了土壤崩溃和气候干旱化的证据,古土壤呈现出紫红色,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钙球、石膏这类干旱时才会出现的证据。而且专家在生物大灭绝的地层中,意外发现大火烧过的证据——炭屑,这说明当时的天气非常干燥,绵延不绝的野火,给当时位于赤道的热带雨林带来灾难,森林的破坏又使得地表风化加剧,土壤系统随着植被系统崩溃而全面崩溃。而作为地球之肺的原始森林大面积死亡,则直接导致局部乃至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随之发生变化。

  多少美丽物种只剩冰冷残缺的化石

  “大灭绝地层”静静地保存着2.52亿年前陆地上的悲惨和死寂。张华副研究员介绍,在华南“卡以头组地层”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灭绝的过程。

  在这个地层的下部,还可以看到丰富的大型植物的化石;等到了地层的中部,就只能看到孢粉和很少的一些小型植物;再看地层的上部,就几乎没有任何植物化石证据,这说明这片陆地在短时间内变成了一片毫无生气的死寂。

  作为古生物的专家,张华心痛很多古老地球上的美丽植物和生物就此消失。比如曾经位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叶子特别宽大的“大羽羊齿”植物,就在这一场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留给今天世人的,只有残缺的化石。至于它当年枝叶繁盛时的风采和叶面的触感色泽,就只有任由今人去想象了。

  我们正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看起来,二叠纪末惨烈的生物大灭绝和大气二氧化碳的异常变化、海洋的异常升温、气候的快速恶化相关,而事实上现在我们的地球也正在经历着二氧化碳、海洋和气候的恶化情况。这会不会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对此,古生物专家表示,有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正在经历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而且这一次的生物灭绝的速度远超以往的任何一次,曾有专家作过研究,如果地球上现生物种的灭绝速度继续保持下去,只需要500至600年就可以达到生物大灭绝的水平。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