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车拍卖明天开拍第三批 从公车拍卖看改革
“真舍不得,但也没办法。”陈松(化名)说。让他舍不得的是一辆车龄超过10年的桑塔纳2000。
陈松是省直机关的一名司机。那辆桑塔纳2000,他开了近6年。
4月25日,陕西省省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消车辆首场网络竞价拍卖落槌。4月29日,首批15辆“旧公车”的“新车主”拿到了“新牌照”。此次拍卖共有1113人参与了109辆车的竞买,总成交价584.49万元,增值率109.95%。拍卖所得收入全额上缴国库。
5月28日,我省省级机关第二批公车拍卖落槌,共拍出171辆,总成交价875.92万元。6月12日,第三批117辆(原定待拍车辆118辆,其中一辆车无发动机钢印号,撤拍)公车拍卖,也将正式开拍。
陈松开的那辆车在第一批拍卖中被拍卖了。“我开着它跑了至少10万公里,这几年,每天都有几小时是在它上面度过的,能没有感情?”虽然只是司机,对车并无所有权,然而在他眼里,那辆已显破旧的桑塔纳就像是伙伴。
不过,陈松也能想通,“改革么,肯定要有被砍掉的”。
“尽管是编外司机但好歹是公家饭”
更多的公车司机,不免都像陈松一样有点落寞。
我省第一批拍卖掉的109辆公车对应的应该有109位专职司机,他们开着这些车跑过共计2057万公里(根据官方公开车况列表测算,109辆车中,最多的跑了46万公里,大多数车的里程数都在一二十万公里以上)。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大概等于绕地球514圈。而据2014年官方数据,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共计8.5万公里,摊给这些公车够跑242遍,平均每辆车都可以环游全国至少两遍。
“我对自己的私车都没有这么深的感情。”陈松说。当初,他家所在的城中村拆迁后,家人怕他无所事事染上恶习,让他进某省直机关做编外司机。“虽然没编制,但好歹是公家饭,稳定而且正当。”就这样,当年的未婚青年陈松成了机关的专职司机。没过多久,他结婚了,买了私家车。
之后几年,一个有趣的场景在每个工作日上演:“拆二代”陈松开着自己的顶配迈腾,停进单位附近的停车场后,步行到机关车队,领出桑塔纳的钥匙,变身为机关司机陈松,或是待命或是出勤跑车,下班后再开着迈腾回家。“我自己的车5年才跑了不到7万公里,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媳妇开的。”陈松说。
[摘要]随着十八大之后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公车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专车司机这个与公车伴生的群体,逐渐褪去了光环。
陕西或将拍卖千辆公车
然而,改革是避免不了的。陕西公车第一次网络竞拍,原计划拍卖111辆,除一辆因为黄标不符合转让要求、一辆因无发动机钢印号无法过户,其余109辆全部成交。4月25日,西部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王俊峰介绍,因全省省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取消的公车会越来越多,往后几个月,可能每个月都将举办公车拍卖会,直至车辆处置结束,“总数应该超过千辆”。
据悉,陕西第一次拍掉的公车基本都属于“两超”车,即超编超标准配备使用的公车。不管“陈松们”如何舍不得,这都将成为趋势。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15年至2016年,全国预计将有600万辆公车要取消并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网拍也将被更多的地区采纳。据淘宝拍卖负责人卢维兴透露,继陕西首拍后,广东、浙江等省份也正在积极与淘宝网沟通有关公车网拍事宜。
“网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关注度远高于线下,助推成交率与溢价率双高,实现了公车价值的最大化。”卢维兴说,网拍将成为公车拍卖的主导方式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也表示:“互联网拍卖的方式,降低了竞买人的参与成本。”
而力保公正公开、规范透明将是行政部门祭出网拍的重要考量。“网拍可以堵住各种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避免公车拍卖成为又一个腐败源头。”王俊峰说。[page]
公车改革有两方面的因素
这一轮轰轰烈烈动真格的公车专项治理,是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4月份下发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为起点的。
简单来说,之所以被称为“不搞例外不打折”,是因为本次公车改革实行“一刀切”。即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只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而改革公车的原因无非两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去年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在向华商报记者解读《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时说:“公车本来是为了利于工作,但这些年来,渐渐成了官僚主义的符号,事实上影响了干群关系,包括民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那些贴着‘公车’标签的新闻,总会引来大量的负面评价。”
经济因素则更为明显。自2010年98个中央部门开始公开“三公”经费起,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多数都开始逐步公开此项数据。在这些数据中很容易发现,大部分部门和各级政府在公车上的花费普遍超过“三公”总额的60%以上。
仅以陕西第一批拍卖掉的109辆公车为例粗算(因大部分车辆购置时间较早,无法准确计算购置价,根据可类比车型估算),这109辆车当初的新车购置价总额应该在1500万元左右。此次拍卖车辆最大排量的是4.7升的切诺基,最小排量是1.0升的长安“微面”,大部分车排量在2.0升左右。按照2.0升轿车排量百公里10升计,它们总计行驶了2057万公里,需要加油205.7万升,忽略油价波动及标号差异,以每升6元计算,加油费用约为1234万元。如果不计维修成本,仅按每5000公里一次保养,每次保养按2.0升普通轿车每次约700元费用计算,需要约288万元。
不计司机薪酬和车辆维修、保险等费用,这109辆公车购买使用以来,至少需要耗费3022万元。
“开了40年公车 这下彻底闲下来了”
公车的耗费惊人,所以陕西近年来一直在力求缩减此开支。据省人大今年初审查的财政预算报告,今年陕西省级“三公”经费预算4.14亿元,较上年年初预算下降10.6%。其中公务用车运行费2.49亿元,下降8%。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公车改革方案有最深切体会的,莫过于陈松这样的机关专职司机,即“司勤人员”。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提到,对于因取消公车而失去岗位的司机和后勤人员,主要采用内部安置的办法,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可以安排转岗,提前退休,适当提高退休待遇。
“这下彻底闲下来了。”张安国就这样放开了他握了40年机关公车的方向盘。上世纪80年代退伍后,他便在陕西某山区贫困县干起了专职司机,因为个性沉稳、技术过硬,几年后他成为县委书记的专车司机,因为口碑好,继任书记多数都选择让他连任。“没想到一干就是40年。”张安国说。
公车中曾经最重要的是“领导专车”。张安国说,前些年他们县不但县委书记这样的主政官员享受专车,就连下设局委办的科级实职,都有自己的“专车”。事实上,在更高层级的地方党政机关中,很多非领导职务但有实权的岗位都享有专车。因此,产生了党政机关中的特殊群体——“领导司机”。
“跟领导关系搞得好、眼色活、脑子灵的司机,都能成红人。”陈松说,他的前辈中有人借此“发财”,也有人捞到了官职,“我们单位就有从领导司机干到了机关办公室,最后当了主任的,实打实的处级干部啊。可惜我没赶上好时候。”他说,自己“入行”晚,政策越来越规范,没有了这样的机会。“不过我开勤务车,倒也不担心失业。如果是给领导开车,他级别不够配专车,这回反倒难说了。”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