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南水北调问水行:从民间到政府 汉中齐心保汉江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汉江从民汉中 2015-03-22 09:51:42

张老没事儿会经常到汉江源头附近坐坐。

    西部网讯(记者 陈嘉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而现如今,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顺利通水,让不住在汉江尾的北京、天津等地的人民,也喝到汉江的水,而这让住在汉江源头的张邦贵老人十分欣慰。

    汉江源头的民间“护水员”

    张邦贵,今年75岁,住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马家河村,而汉江就发源于此。而张邦贵老人的家离汉江源头最近,因此张老的家被称为汉江源头一家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马家河村住了50多年的张老对这片山林水土有着特殊的感情。

    五年前,通往马家河村的路被修的更加便利,一拨拨游客都慕名前往汉江源头游玩,看着被游客遗落在山间水旁的垃圾时,张老看不下去了,就这样他开始了义务捡拾垃圾的工作,这一捡就是五年。“我看人多了我就上去看一下,转一转,见到垃圾就捡起来,我也会跟游客提醒,但是没办法还是有乱扔的。”

    住了50多年的张老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尝到过保护环境的“甜头”。“森林保护前水比较浑,现在清澈的很,我们住在这吃的就是这的水,水清了肯定更好。

    张老口中的森林保护其实是退耕还林,马家河村村支书王光俊说,2005年开始村里开始退耕还林,共退了1200亩。“原来山上还有人住,村民就在山上开荒种地,一下雨泥水就顺着山流到了汉江,而现在种了树和茶园,有利于水土保持,下雨的水再也不是泥水,水也就慢慢变清了。”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后,我们的担子就更重了,我们这是汉江的源头,源头的水再保护不好说不过去。”同时,王光俊也坦言,目前的工作也很难做,“主要是群众的生活问题不好解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这就‘吃’这。现在为了保护植被,村民无地可耕,我们这适合发展食用菌,但是食用菌需要砍树,也不能做,所以群众生活很成问题。”[page]

肖家坝水保工程不仅保护了环境,也增加了群众收入。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马家河村由于各种限制发展困难,而离它不到30公里远的宁强县肖家坝村却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的新路子,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当地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

    2013年1月肖家坝村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14年9月30日全面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

    宁强县水土保持站副站长王慧琴介绍,肖家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已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1公顷,实施坡耕地造林105.7公顷,生态修复316.2公顷。“该项目正常发挥效益时,年拦蓄径流可以达到65.28万立方,年保土量7.73万吨,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9.6%提高到75.6%,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增强了抗灾减灾能力,使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为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慧琴说。

    而对于群众来说,肖家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大力发展投产早、见效快、品质高的优质生态茶园、核桃园,解决了当地群众增收问题,流域内基本形成了山顶水保林,山腰林果带,沟、溪两岸吨粮田的农村新面貌。

    对此,肖家坝村村民王文平深有体会。“我们这是山坡地,前几年路不通,干个啥都是肩挑人背,我们的地也是在山坡上,种地也很不方便。”跟马家河村一样,王文平说一下雨山上的泥石就顺着雨水往下流,流入汉江。而现在治理以后,这种情况再也没有了。

    更重要的是,王文平一家的收入也增加了。“原来种些水稻啥的,一年也就赚个万把块前,现在比原来好多了。”

    现在王文平说自己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三万,主要是两个部分的收入,土地流转一部分,在原有的土地上打工是另一部分。“我流转了7亩多土地,一亩地一年是500块,这一年就是快四千。我把土地流转给茶叶公司,茶叶公司又聘用我给他们种植茶叶,每天还有50元左右的收入。”

    提起这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王文平是赞不绝口,像这样的工程在汉中已经覆盖了全市11个县区。[page]

汉中的“丹治”工程已经覆盖全市11个县区。

    治理水土流失近两千平方公里 6.8万人脱贫

    2006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目前“丹治”工程正在进行第二期,目前汉中已治理水土流失1770.31平方公里,完成投资5.98亿元,整个工程覆盖全市11县区,86个乡镇,受益人口113万。

    通过实施“丹治”工程,汉中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量1820万吨,年均涵养调节水量达3.26亿立方,有效的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

    同时,汉中在“丹治”工程实施中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经济林果园建设、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村容村貌清洁生态整治、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等民生工程,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基础条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已治理小流域人均基本农田由0.82亩提高到了1.1亩,人均产粮由420公斤提高到了510公斤,人均经果林由0.14亩提高到了0.7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同类未治理区域提高20—30%。据不完全统计,治理区有6.8万贫困人口通过“丹治”工程越过了温饱线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