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外滩在迎新年活动中发生踩踏事件。事件发生后,举国震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做好各项善后工作,抓紧调查事件原因,深刻汲取教训。李克强总理也就伤员救治和加强安全管理作出批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各地切实做好节日期间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落实各项防范保障措施。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医治,登记人员信息,安抚家属。
昨日,官方发布的首批32位遇难者名单显示,平均年龄22岁,最小的仅12岁,这让人更加心痛。为此,新华社追问: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特大城市缘何出现踩踏事故?我国的安全教育是否到位?这些问题确实都指向了踩踏事件整个过程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人群踩踏事故时有发生,但并没有从中获取教训,建立有效的公共空间安全规范和机制。
客观地说,踩踏是世界各国都发生过的,偶发性太大,任何充分准备都难以说可绝对避免。但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预警、现场管理、应急等,就可以最大化地避免,或者就算发生事故,也能够将后果最小化地控制住,而这体现出的则是一个社会的公共安全的组织能力问题。这个组织能力的建设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应对能力建设,也包含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公众在危机时自身应对能力建设。这方面很多国家已经有完整而成熟的模式与经验了。
在踩踏事件后广泛被引用的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在2004年的毕业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数据:景点室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0.75㎡/人,即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同样有人在欢庆新年到来。但与上海外滩人流蜂拥密集扎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纽约时代广场人流众多,但警戒严备下显得井然有序,纽约街道每隔一段就竖起隔离栏和防护带,把人群用围栏隔开,并对人流流向实施明确规定,观众被引导进入一个个围栏里,而且人一旦进去,就只出不进了。可见,在基础设施上,在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间中,必须要形成疏散的标识和路线,设定单向流动,次第前进,避免对冲与交叉,并且留出应急的快速通道。
公众能力体现在对秩序的遵循,以及发生事故后的自救与互助。在日本等一些国家,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民众表现得镇定与有序,这都是长期教育、训练出来的。而对于中国很多人来说,这种公共空间的组织秩序意识与相关的应急知识储备是欠缺的,这种例子不仅在外滩广场的那些推搡起哄与恐慌等,像在近些年不断发生的火灾、地震等事故中,也都体现得很明显。
事故发生后,我们只能痛定思痛,彻底反思,建立起公共活动的精细的可操作的规范机制。比如香港就以一个详尽的手册式的规范,指导公众公共活动的举行。这样的应对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当然在机制建立后,公共安全危机应对能力的建设,也绝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政府与公众一起,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学习、演习与实践而慢慢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