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经济收入也逐步提高。伴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始终以宣传“新农村、新生活、新希望”为宗旨,全方位凸现“农村城乡,百姓生产、生活服务报”的定位与特色。
大荔冬枣
大荔县羌白镇伴道村枣农吴刚军接受记者采访

钢架大棚里的冬枣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渭南讯(记者 王海 徐晓晓 崔瑞雪 石福水)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经济收入也逐步提高。伴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始终以宣传“新农村、新生活、新希望”为宗旨,全方位凸现“农村城乡,百姓生产、生活服务报”的定位与特色。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冬枣是大荔县沙苑地区的主要果品,大荔沙苑一带所产枣以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富弹性、味脆甜、液汁多而扬名全国,历来素有“南荔枝,庙上冬枣”的盛名。
8月的大荔冬枣种植区,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枣果成熟的芳香。在大荔县羌白镇伴道村4组的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的产业种植基地,钢架大棚里枣树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冬枣,枣农吴刚军高兴地带着记者穿插在自家的冬枣地里,介绍本报网对其扶持的冬枣基地给他带来的切实利益,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皮薄肉脆、枣果甜香等特质让他家的冬枣被争相抢购,对此,他非常感谢本报网对“三农”的关注及扶持。
在冬枣产业种植基地,十多个农民提框正在采摘,并时不时地闲聊着种植冬枣带来的巨大收益,站在地头数框的枣农更是喜不自胜,仅一个枝头就有25个枣果,密密麻麻地枣果压弯了树枝,看着一筐筐的枣果被送上车,这又是丰收的一年。
在大荔冬枣销售大多都是采用“断园”订单销售模式,枣商在地头根据每个枣园挂果情况和枣农商谈收购价格,采摘时间由枣商确定,但采摘之前枣农仍要负责对枣园进行正常管护。这种断园销售模式有效解决了冬枣“采青上市”的难题,大大减轻了枣农的负担。大棚冬枣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高产量、高收益让农民更具“话语权”。
吴刚军在提及自家产业种植基地差点被客商“断园”时提及:不到四亩的冬枣,客商出价是八万五千元。“卖冬枣,客商不愁”的行情让他坚信冬枣不愁卖不出去。
如今大荔冬枣畅销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浙江、镇江等大中城市,远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享誉海内外。
做深做强“三农”报道、拓宽影响“三农”扶持、提高关注“三农”信息,是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的重中之重,未来,本报网扶持的产业种植基地,不仅涵盖冬枣,葡萄等地域性特色产业,还将扶持秋葵、药材等创新性示范种植,最大程度去“关注三农 影响三农”,并做好服务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