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庆文博士获联合国农业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
原标题 闵庆文:做梦都说农业文化遗产
文·本报记者 李大庆
闵庆文获奖了。
手捧着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特别贡献奖”,这位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研究员有点激动:“想起了妻子对女儿说的话:爸爸不做出点成绩来实在是说不过去,因为晚上说的梦话都是‘农业文化遗产’。”
闵庆文并没有把获奖和出成绩画等号,但多多少少心里有了些许的安慰。9年前介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不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中国和世界也都没人知道。如今,经过他和团队的努力,中国已有了一整套的实施办法和方案,为世界各国做出了榜样。他的导师、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评价说,这也是一种创新,是引领世界的一项工作。
一项没有“钱”途的工作
1999年,闵庆文博士毕业,留在了地理资源所,并幸运地参与了李文华院士主编的《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和《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专著的编写工作。
5年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中国选择试点。李文华找到闵庆文,问他是否愿意做这方面的研究。经过慎重考虑,闵庆文答应了,就此,从事农业生态研究的闵庆文一脚迈入了这个全新的领域。
传统农业中有不少符合生态发展的“道道”,只不过有许多还没有被人总结出来就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而消失殆尽了。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选定5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希望摸索出一套有效保护的办法。中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入选。
闵庆文开始了一段没有“钱”途的工作。都知道做现代农业研究容易弄到钱;但是搞传统农业,不但领导少有重视,没“钱”途,而且还苦哈哈的。
对于试点,粮农组织是让各个国家自己探索,等于出了一道求异思维的考试题,让各国科学家自由发挥。
一接手这项工作,闵庆文就意识到传统农耕系统保护之难了:已经为世人所熟知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都是静止的,划好范围圈好地,不损坏实物就可以了。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则不然。它不是仅仅保护某种生产工具或者农业景观,而是保护一种生产方式及其生态系统,并且一定是古人创造、今人仍在从事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活态”遗产,需要“动态”保护。
这就有点难了,在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让农民不放弃传统的耕作方式,可能吗?
看到前途
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不同,粮农组织推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只是确定了大致方向,由各国自己摸索规矩。放到今天,谁都可能会说这是一个机会,但当时却是在一片黑暗中寻找出路,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闵庆文就从浙江省青田县做起。这个县有1200年的稻田养鱼历史,龙现村被确定为首批保护试点。闵庆文就多次到那里去调研,研究稻鱼结合的历史和生态学意义,了解当地农民的想法和地方政府的态度,探讨各种保护方案的可行性。至今他去青田县不下30次,同那里的官员和农民混的极熟。
青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农民在水稻田里放养田鱼,稻鱼共生,相得益彰。农民既有稻米可食,也有鱼肉添香。在稻田养鱼的同时,那里还流传着鱼灯舞等习俗。
闵庆文及其团队分析这种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和资源潜力,提出了发展生态文化型农产品和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路。他们使龙现村大打遗产之牌,鼓励农民种稻养鱼,发展休闲农业。不仅米、鱼、鱼干的价格提高了,随着名气的增加,到龙现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农民的收益增加了,也越来越意识到了保留稻田养鱼的甜头。
住在龙现村头的伍丽贞家就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这偏僻的山区,她家种稻养鱼、加工田鱼干,还开了一个鱼家乐餐馆,接待来此观光的游客。“借助开餐馆和出售田鱼干,我家盖起了一座四层小楼,并且新添了一辆大众汽车。”伍丽珍每每说到此,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在世界各国都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闵庆文摸到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脉搏”, 看到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前途。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从项目到事业
刚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时,闵庆文只是作为一个项目在执行,但随着认识的加深,他逐渐把眼光放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项事业上。
他常年在乡村行走,在青田县和其他遗产地做调研,了解地方政府的态度,农民的夙愿,探求当地生产方式的生态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途径。逐渐地,闵庆文理清了思路。他提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一定要确定核心的区域与功能,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包括政府的重视,社区的参与,企业的推动,还要有科技的支撑。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新概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事物。闵庆文对它予以积极的宣传。一次,湖南新化县召开紫鹊界梯田保护研讨会,有个搞文物保护的专家认为,紫鹊界梯田的保护分为可改和不可改的两部分,不可改的是梯田的景观,而梯田里的水稻品种则是可改的。闵庆文指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的是生物多样性。如果梯田里全部种上杂交稻,便失去了保护的意义。我们不但要保护紫鹊界的梯田,更要保护梯田里传承下来的水稻品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处的戴卫东先生由于负责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而同闵庆文相识。他对闵的评价是:别人只是在做项目,而闵庆文是在干事业。
2013年对于闵庆文来说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粮农组织的“特别贡献奖”,被评为“大地之子——2013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人物”;他倡导的“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成立,并被推举为第一届执行主席;继当选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之后,又当选为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被农业部聘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闵庆文曾反复强调,这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在接受粮农组织的颁奖时,他连说八个“感谢”:感谢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导师李文华院士的指导和言传身教。
做好一件事
在闵庆文等人的努力下,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之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等先后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在全世界2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占据8个,位列世界各国之首。中国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摸索出的一整套保护与管理方法也为其他国家所效仿。2013年,闵庆文就借赴肯尼亚、泰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参加国际会议之机,多次在国际上介绍中国的保护经验。
此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也已经启动,农业部于2013年5月认定了第一批19个农业文化遗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国家。为了做好评选和保护工作,闵庆文还帮助制定了评选标准、评选程序、申报文本和保护规划编写导则。闵庆文希望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为人类的未来保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
闵庆文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大了,大到他自己最初都没有想到。一位中科院的专家曾说,许多科学家都以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领导批示为荣,闵庆文不仅推动了一项农业政策的制定,而且还使其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闵庆文十分推崇“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追求。他现在只想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长期潜心于”做好一件事——保护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