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首批500名“拔尖计划”学生毕业95%进入国内外名校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首批拔尖计划学生95%进入国外名校 2014-02-25 10:22:40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大问题,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原标题:“豪华”师资 多元选拔因材施教

    ——“拔尖计划”试回答钱学森之问

    资料图片: 2012年3月,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自主招生举行。其首席教授姚期智院士(左一)亲自主持面试工作。

    本报记者 林莉君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大问题,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2009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被称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以下简称“拔尖计划”)。4年过去了,这项被外界解读为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教育方案实施了哪些举措?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首批500名毕业生 95%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

    2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发布了“拔尖计划”的实施情况:19所参与高校已选拔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共计4500人,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这项被同时列入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项目,2009年起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目的是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计划参与高校立足各校实际,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创新机制体制,深入推进改革。”张大良说。“拔尖计划”实施4年来,各项    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计划启动较早的高校毕业生已崭露头角。比如,北京大学曹霆2012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复旦大学达佩玫以第一    作者身份在《纳米快报》上发表研究成果……

    国际一流学者认为,该计划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领跑者的示范作用突出”。

    “豪华”全球名师团 让学生“转身遇到大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ony Leggett讲授《超导引论》,法国海军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Radja Alexandre讲授《泛函分析》, 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教授蔡申瓯讲授《统计力学与热力学》专业研讨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鄂维南讲授《应用数学导论》、《常微分方程与动力学系统》……

    翻开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数学与物理方向的课程表,主讲教师有67人,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ony Leggett等24位海外教授,8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8位“长江学者”、7位“国家杰青”。

    “名师出高徒,在‘致远模式’拔尖人才培养特区中,每个学科方向都有一张‘最豪华’的课程表,每张课程表的背后都有一个‘最豪华’的全球名师团。”亲自担任致远学院院长的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告诉记者。在这个“特区”,所有的课程都由世界顶级的教授或全校各个院系内最好的老师亲自讲授。“转身遇到大师”对学生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清华大学提出了“以拔尖人才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由一流学者领衔。“我们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姚期智、张希、施一公等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力学等6个专业领域实施”学堂计划“。”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告诉记者,“遴选有兴趣、有天赋、肯投入,并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目前入选计划的学生近500名。
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提问、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这里培养的并不是书呆子,我们的课程更自由,上什么课由自己来决定,和教授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不仅能吸取知识的营养,也能学习他们的人生智慧。”清华大学王子贺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生活,这位来自“姚班”(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负责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博士生也提到,相比其他同学,他们身上的压力也大,“对学习除了兴趣还有责任,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获得的资源明显比其他同学多得多,当然希望将来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王子贺的想法也印证了清华大学“拔尖计划”一大特色: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

    自称是一名“梦想的攀岩者”的杨笛一,是上海2009级计算机科学方向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经历做科研的点滴,是本科生活里的重要一笔。一个对于科研没有切身感受的人,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条路?” 杨笛一说,在未接触实验室之前,对于自己那“崇高”的梦想也很不确定。从刚入学时的举步维艰到后来的自信适应,四年时间里,杨笛一不断向自己发问,这条路合适吗。

    得益于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班同步式素质教育体系和递进式科研训练机制的双重保障,杨笛一大二时加入到俞勇老师指导的Apex Data & Knowledge Management Lab。期间,她还收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8个月的实习经历。杨笛一说,她很喜欢Apex实验室的学术氛围,每次与老师和团队成员交流总能吸取到新的东西,更多时候还会产生很好的想法。“科研不是高不可攀的”,杨笛一这样鼓励自己,她用满腔热情投入到计算机科学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杨笛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信息检索顶级会议SIGIR 上发表文章;同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核心会议RecSys上发表文章。两年中,她一共发表七篇国际会议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两篇。她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得到回报,收获了国际著名数据挖掘比赛KDD Cup冠军。

    “学会了怎样像科学家一样去提问、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致远学院赴美国芝加哥继续深造的2013届毕业生余奕玮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感受,“它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学术生活——和老师探讨问题,听学术报告,跟导师做研究,和著名学者对话。”

    如何把“好苗子”选拔到“学术摇篮”里

    “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创新能力。”张杰告诉记者。

    如果把“拔尖计划”比喻成培养人才的“摇篮”,那么,怎么去选拔极具创新潜力的“好苗子”呢?

    “在选拔方式上采取了多途径遴选,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渠道选拔,避免应试,注重平常考察。”张大良说,计划内的19所高校实施了多元化的学生选拔方式。“在选拔标准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里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看待‘偏才’‘怪才’。在选拔过程中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出,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察、慎重分流,遵循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减少功利、重在长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陈初升告诉记者:“我们的‘拔尖计划’借鉴了有30余年教育创新改革与实践的少年班的选拔方法,着重考察学生的专业发展意愿和发展潜能,发挥专家在选拔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依据,结合学业表现的退出和后续进入的有效滚动机制。形成了‘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国际化、个性化培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还记得2009年组建首届“理科班”的学生底子。“这些学生来自大一的各个院系,他们的基础完全不同,因此学校在2009年暑假用了整整50多天的时间给这些学生加强基础学科的课程。”如今,“致远特区”每年组织三次招生面试,分别从自主招生、高考录取新生和转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一方面严格选拔标准,另一方面采取多种选拔形式,着重考察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创新潜质。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致远特区”实行滚动选拔机制:每学年结束时学院邀请若干教授组成考评委员会,评判每位学生的学业情况;少数无法适应学院学习要求的学生由考评委员会建议调整出致远学院,或由学生自愿提出转专业申请,原则上转入相近专业继续学业,经评估后最终确定学生拟转入专业;在每学年结束时,在全校学生中补充选拔部分学生进入致远学院。

    采写后记

    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过程。现在评价“拔尖计划”的成败还为时尚早。但这个教育界的新生事物也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它用了四年时间给外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作为一个先行先试的人才培养项目,他对现行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甚至带动了整个本科方面的教学。

    一名学生写下的感言或许能为“拔尖计划”做一个完美的“注脚”:这是一种苦旅,也是一份幸运,我们把握着航向,在黑夜聆听自然的声音,在航行中感受生命的节律,宁静美好一路相伴。偶然抬头看看,天空中繁星璀璨:谁的梦想曾映照在我们正行驶的水域上?我们又将为哪方天空带去点点光明?夜航不寂寞,有同行者,还有引路人。大师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稍作停留,我们就能走入他们的科学世界。我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我们以大师为榜样,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关于“拔尖计划”

    “拔尖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从2009年起,在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的推动下,“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选择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实施。计划的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