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国家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
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
本报通迅员 张玉鹏 于磊
滨海新城
创业大厦
千帆竞发,唯有思想开阔者方能一举争先;百舸争流,唯有实力雄厚者才能独占鳌头。5年,历史长河的短短一瞬;5年,一个崭新的烟台高新区展现在世人面前。
紧踏着转调发展的鼓点、沐浴着自主创新的气息,2008年12月18日,烟台市委市政府单独设立高新区,启动“二次创业”,辖“一区四园”,其中核心区48.8平方公里。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烟台高新区积极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特别是烟台全力推动烟台东部新区率先崛起等重大机遇,以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坚持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三大战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奋力推动高新区高点起步、快速崛起,一座充满活力、极具潜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快速崛起于烟台东部、黄海之滨。
——激情创业—— 打造科技引擎和创新高地
五年时间,精心耕耘;五年实践,硕果累累。
五年来,烟台高新区始终坚持把“高”和“新”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以“高”“新”为灵魂推动园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了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的良性统一。
坚持积极转调、提升效益,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85.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91.9亿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增加值从36亿元增长到82.8亿元,年均增长18.1%;主营业务收入从155.1亿元增长到342.6亿元,年均增长27.2%;地方财政收入从5.2亿元增长到17.4亿元,年均增长27.2%;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比2008年提高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到97.27%,比2008年提高3.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6%,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领先。5年来,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8亿元,年均增长23.7%;2013年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19亿美元,年均增长11.5%,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演绎了令人振奋的高新速度。
坚持聚焦高端、集群发展,产业发展活力大幅增强。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高新特”产业定位,遵循“集群式”发展路径,构建“上天、下海、入网”产业结构,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70多个,总投资750多亿元,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00多家,海洋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科技、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投资60亿元的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投资8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的科技内涵,抢占产业高端;投资8亿元的东方蓝天钛金紧固件综合研发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省内唯一一家获得C919大飞机适航批准标签的紧固件企业,产品种类覆盖C919大飞机钛合金紧固件种类的70%,达产后将占据国内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市场30%份额,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投资50亿元的烟台智慧城产业园将打造成全国性高端移动通信产业园区,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投资10亿元的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部分产品替代进口,将打造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化新药生产中心;总投资8亿元的烟台东方智能科技园在能源综合高效利用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达产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烟台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等“国字号”招牌。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大力引进高端科研院所,近年新引进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引进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航天金宇航空装配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大型企业研发中心,高层次研发载体扎堆集聚。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目前全区孵化器建成面积50万平方米,开工在建面积1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将突破200万平方米,全面形成基础设施一流、服务机制完善、创业氛围浓厚的创新型企业孵育体系。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科技CBD创业大厦建筑形象现代、配套功能完善,将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成为烟台城市新地标;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被列入国家新药研发大平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国家创新药物(烟台)孵化基地;烟台国际企业创新港致力打造集高端制造、研发设计基地、中试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创业基地、企业总部、产品展示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于一体的都市型科技新城,建成投产后将吸引入驻企业600余家,实现就业人数5万余人,年可实现总产值20亿元;中俄科技园成功获批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烟台市大学生创业园被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批准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是目前山东省面积最大、投入最多、硬件配套最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园。近年来区内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65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4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增长率均居全市首位,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从无到有引进创业投资机构12家,创投基金到账5.9亿元,撬动20亿元资本规模,设立了全市唯一一家科技银行,建设高新区国际金融中心,创新创业资金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遥遥领先。
坚持政策牵引、多措并举,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坚持把引进集聚高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活力支撑,着力培养和集聚一批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人才优势构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长远优势。研究出台了“蓝海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办法,设立了“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创新扶持专项资金,面向全球大手笔招揽高端人才。近年来,烟台高新区共引进和培养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7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省“泰山学者”24人、省杰出青年3人,集聚博士以上各类人才1000多人,形成了以国家“千人计划”、省“泰山学者”为代表,近百名留美、留德海归博士在内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的高端人才团队,这些人才团队有力推动了园区产业的创新发展。
——产城融合—— 黄海之滨崛起滨海生态科技新城
“二次创业”伊始,烟台高新区强化“产城融合”理念,按照以城引业、以业兴城思路,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管理,突出主题、彰显特色、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着力打造烟台最能体现创新发展能力、最能代表现代化城市形象、最能彰显时代特色的生态美丽新样板。
坚持夯实基础、提升品位,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着眼建设代表未来烟台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城市板块,通过大强度、超常规投入,促进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完善。总投资80亿元的科技CBD,集中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及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区片内创业大厦、科技广场、烟台蓝海国际软件园、电信科技大厦、烟农发展大厦、金融广场、中盛海景酒店等一批项目纷纷开工建设,正在成为烟台东部新区的重要亮点板块和烟台新的城市会客厅。沿科技大道两侧组团式布局了科技CBD、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拓普邦生物科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北航科技园等各类高端产业和高端服务类项目40多个,建成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在建200多万平方米,快速崛起成为一条高端产业集聚、风格时尚现代的景观大道。核心区累计投入30亿元加快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主次干道数量、道路总里程均比五年前增长4倍,各类市政管线整体布局,铺设各种管网309公里,燃气、热力、自来水覆盖率分别达到80%、85%、95%。新增路
灯1100盏,亮化道路13条,亮灯率95%以上。城市绿化进一步提升,新增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走在全市前列。今年9月份,高新区成功跻身全省首批4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列。
强化民生理念、造福于民,着力打造和谐幸福新市区。五年来核心区累计实施为民服务实事68件,民生投入累计15.3亿元,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一般预算支出,占全区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平均达到53.18%,每年新增财力80%以上投入民生事业。在教育事业发展上,投资5亿元建设烟台二中高中部、投资3亿元改扩建区实验中学、投资4000万元启动区实验小学和幼儿园建设,未来几年高新区将成为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在卫生事业上,大力改善就医条件,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社会保障上,瞄准全市先进定标准,制定出台了《烟台高新区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烟台高新区促进被征地居民就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办法,为解决全区失地居民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安置、维护权益等提供了有力保证。农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全部保持全市先进水平。在旧村改造上,计划将全区21个村合并设置为12个社区,3—5年全域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目前,10个社区已经开工建设,开工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110万平方米,部分居民已经回迁住上了环境优雅、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同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
——创新驱动—— 打造引领转调发展的蓝色科技创新城
日前,烟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江汀对高新区“二次创业”五周年作出重要批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五年,是砥砺奋进、大步跨越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区干部群众致力于打造烟台的科技引擎和创新高地,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强化孵化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初步建设起一座滨海生态科技新城。当前,高新区正面临“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一极领先”率先崛起等重大机遇。希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切实担当起科技创新排头兵、转型升级领头雁的重要使命,为早日把烟台建设成为蓝色、文明、幸福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烟台高新区列入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单位为标志,高新区聚五年创新创业之力,蓄五年跨越发展之势,开启“三次创业”序幕,昂首踏上新的奋斗征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市委书记张江汀对高新区重要批示精神和到高新区视察要求,高新区“三次创业”重点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两大机遇,坚持三大战略、打造三大高地,担当四项使命,实施八项工程。
“一个目标”,即: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打造引领烟台转调发展的蓝色科技创新城。“两大机遇”,即: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烟台打造东部新区。“三大战略、三大高地”,即:坚持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四项使命”,即: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率先提质升位、转型升级,在转调发展上当标兵;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构筑创新高地上做表率;树立改革开放新标杆,率先在各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设统筹发展新样板,率先推进产业、创新、城市、文化高度融合,打造文明繁荣和谐的高端知识城区。
“实施八项工程”,即: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发挥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国字号”品牌优势,着重发展海洋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科技、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等主导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坚持“质”“量”并重,引进一批具有全局性拉动作用的航母式高科技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化发展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实施科技“小巨人”孵化工程,大力加强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专业孵化培育体系,完善创新型企业孵育机制,强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支持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小巨人”型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实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围绕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技术信息、检验检测、中试孵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国际化发展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不同形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平台加快发展;大发展科技服务业,引导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技术推广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产业以及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创新的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商业银行、基金公司、风投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形成对创新创业的强大带动力、支撑力和保障力。实施“蓝海英才”集聚工程,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进一步研究制定比肩先进地区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发挥各类人才平台吸聚作用,加快引进一批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重点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领军型人才及团队,打造成为真正的“人才特区”和高地。实施美丽生态宜居工程,坚持产城融合理念,突出亮点打造,完善综合配套,集聚人气商气,注重绿色低碳,坚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集约发展理念,建设无污染、低能耗、生态型、宜居宜业美丽园区。实施惠民利民幸福工程,把民生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办好为民服务实事,全面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实施“创业先锋”提升工程,继续弘扬“高点定位、高效务实、勇于创新、敬业奉献”为核心内容的高新区文化,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慵懒散”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减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为高新区“三次创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干部队伍保障。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和管理,引导农村干部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问题,提高“怎样用权”“如何服务”的具体能力,使其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相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烟台高新区人,必将在火炬旗帜指引下,以更加饱满的创业激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三次创业”的征程上创造新业绩、书写新辉煌。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