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本地化 重庆打造千亿级单轨交通产业基地
流动的彩虹:山城创新变奏
— 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及其产业发展纪实 (下)
本报记者 10月10日,重庆市召开科技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共同出席,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重庆轨道集团牵头完成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除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国家标准之外,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更重要的是,目前重庆已在两江新区建成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产业基地,与日立、庞巴迪并列,位居全球单轨交通车辆制造企业三甲,并因此成为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十大制造商之一。
在颁奖大会上,重庆轨道交通集团董事长仲建华作为获奖代表发表感言:“发展跨座式单轨交通是我们重庆的社会需求。别人满足需求可能通过购买,而我们则把需求看作机遇,发展成我们新的产业。”
技术产业化 让大项目带动大产业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使用的是社会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建设公共交通设施无可非议,但巨大的财政支出,还应该为地方经济和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话说,就是“大项目要带动大产业”。此话引起了仲建华和同事们的深思。
重庆轨道交通行业许多人至今还记得当时一位老领导的玩笑话:“进口设备好是好,但长此以往,一旦被人拿住,小命就没了!”
一句玩笑话,道出了一个道理:关键核心技术不能长久受制于人,所依附的关键设备必须尽快实现国产化。
2005年,重庆2号线即将建成,重庆市发改委及时编制了跨座式单轨产业发展规划。当时的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积极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目前,重庆轨道集团员工总数已超过10000人,但在创业之初队伍小得可怜。当时轨道公司的主要领导沈晓阳、仲建华、李秀敏,号称“三剑客”。在他们的领导下,“公司最初只有56人,人称创业‘56条汉子’”。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胡珂介绍说。
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都要涉及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等多个方面。跨座式单轨交通,作为一种区别于地铁等轮轨交通的特殊制式,无论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国内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必须建立一支成熟可靠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一批立足当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施工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
2003年开始成立的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现已成为全国唯一全面掌握跨座式单轨交通核心技术并同时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甲级设计、咨询和监理资质的三甲设计研究院。
为在山城顺利开展跨座式单轨交通建设,市政府有关部门邀请了中铁十一局、中铁电气化局、中船重工等国内5家施工企业和日立等3家外企,于2005年8月联合组建了重庆单轨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为了重庆跨座式单轨,我们荟萃了国内外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组成团队。”公司副董事长杜珏介绍说。正是这家企业承担了跨座式单轨交通2号、3号线的施工建设。2009年,由他们提供的单轨轨道梁模板、轨道梁生产系统控制技术及支座安装控制技术,被输出到韩国大邱单轨建设项目,标志着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走出国门。
吉林长春是我国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业的摇篮。中国北车集团所属的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近半数的城市地铁提供地铁列车,为重庆单轨交通制造单轨列车当然也非长春客车不可。在重庆决定发展跨座式单轨交通之初,仲建华找到当时的长春客车厂(长春客车前身)商谈合作事宜。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双方很快达成联合开发单轨交通车辆的合作协议,从此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紧密合作。
产业本地化 打造千亿级单轨交通产业基地
每一列跨座式单轨列车下方,内含两个转向架。每一个转向架上,包含4个走行轮,6个稳定导向轮。行走中的单轨列车,除了4个橡胶轮在行走之外,还有6个轮子紧紧抱着轨道梁。所以除非轨道梁断裂,单轨列车无论如何不会出现翻覆现象。转向架是单轨列车安全行驶的基本保证,也是单轨列车中最关键、最复杂的设备。
现任重庆长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兆忠,曾经是长春客车厂的一名车间主任,亲自参与了转向架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全过程。“正是因为业主单位不断向我们提出提高国产化的要求,我们的技术创新才会有今天的成绩。今天单轨车辆的国产化已经达到95%以上。”程兆忠介绍说。
重庆长客于2007年1月成立,由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为更好地发挥重庆长客的产业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2011年年底,中国北车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建设中国北车西南产业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北车将以重庆长客为基础,在重庆市打造跨座式单轨交通产业链。
跨座式单轨的市场在重庆,所以与此相关的企业纷纷在这里落户。重庆长客是近年来落户重庆的最大制造企业。目前已达全年生产500辆轨道车辆的规模,2012年产值近70亿元,成为仅次于庞巴迪、日立,位居全球第三位的单轨车辆制造基地。
此外,同样在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具有生产1000台套单轨轨道车辆齿轮箱总成和基础制动装置的能力;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总厂等企业生产的单轨关节型、关节可挠型道岔已广泛应用于重庆2号、3号线;重庆川仪总厂已经形成年产3000套轨道交通安全门的生产能力。
作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和人才培养的重镇,北京交通大学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控制技术“CBTC信号系统”,并首次部分成功应用于重庆单轨交通3号线。作为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公司,北京交控的分公司已落户重庆两江新区,大大加强了重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产业化的薄弱环节。
与此同时,单轨设计、施工、车辆和机电制造是单轨交通的4个关键核心环节,与之相应的4家企业已经签订战略核心联盟。重庆长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姜晓光说:“在泰国、韩国、巴西等国家,我们都在联合开拓国际市场。”
产业链是产业基地的龙身,拥有金融业的支持才能为产业基地的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据介绍,在重庆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重庆市进出口银行通过深入调研考察,认为重庆轨道交通产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产业基础,决定设立面向重庆轨道交通产业100亿元的出口信贷。“从此,重庆单轨交通产业的“腰杆子”更硬了!”仲建华表示。
根据重庆市最新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近期重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之一,近期规划发展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未来的轨道交通产业链规模将不少于5000亿元。
立足重庆,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国际化对于重庆单轨交通产业来说是必然的,但起因多少有些偶然。
2008年,韩国大邱市准备建设一条单轨交通线,事前到日本某公司考察商谈合作事宜。这家日本企业说:“中国重庆的2号线是在本公司协助下建成的,其中的车辆、牵引、制动等技术均从日本引进,因此一定意义上也是日本技术的示范线。要了解日本技术就去重庆看看吧。”
大邱市考察团来到重庆考察单轨交通,发现重庆不但有2号线,还有当今世界上最长的3号线;不但有示范线路,还有生产车辆、轨道梁、牵引制动等完整的产业链;不但有产业链,还有一支包含设计、咨询、监理、施工各方面人才的工程建设队伍。一句话,要建单轨交通,在重庆要什么有什么。而在其他国家,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9年,由重庆单轨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单轨轨道梁模板、轨道梁生产系统控制技术及支座安装控制技术首次跨出国门,扬名韩国大邱。重庆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在大邱单轨项目的建造过程中,与当地业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重庆轨道交通设计施工团队,先后参与了印尼、巴西、泰国等国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印尼万隆和日惹两城市跨座式单轨交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将为巴西圣保罗轨道17号线提供跨座式单轨轨道梁产品。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已有北京、杭州、西安、承德、贵阳、昆明、太原等20多个城市派团到重庆参观考察单轨交通,其中北京、太原等大城市以及一批二线城市已经明确表示,将建设新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线。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童小平,曾经是重庆市副市长,长期主管重庆市经济和科技工作,也曾经是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的一位“铁杆粉丝”。谈起跨座式单轨,她感慨地说:“重庆单轨交通项目,10年筹备、10年建设。第一代人没干成,老了!第二代人又老了,干成了!但跨座式单轨交通,在中国却是一个年轻的事业。”
“单轨交通不止适合重庆,与重庆类似的山区城市、内陆地区的中等城市,还有沿海城市、旅游城市,只要乘客运量不是太大,都可以搞。与地铁相比,建单轨线造价低、工期短、占地少、节能环保,还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何乐而不为?”仲建华如数家珍地介绍说。他自上世纪90年代起,投身单轨交通,至今已有20多年。重庆的单轨交通事业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人如此执着,才会有今天的发展。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