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刘忠范专注纳米科研20年 望“碳材料”贴中国标签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刘忠范纳米碳材料 2013-11-11 09:20:22
北纬39.99度、东经116.31度,这是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的地理坐标,是200多名纳米化学人科研生涯的起点,是它的创始人、“万人计划”入选者刘忠范回国20年来事业的中心点。

    开栏的话 像一只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新栏目“科星灿烂”就这样愣头愣脑和读者见面了。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繁星在冥冥黑暗里闪烁,那是求索者发出理性的光芒。科技工作者的人生大都丰富多彩,但我们没有着力展现他们的“高大全”,而仅仅截取工作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场景或瞬间,所承载的却是其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人类认知世界的一双慧眼,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心智走向成熟的最主要标志。缺失科学精神的中华民族复兴是无法想象的。弘扬科学精神,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的新文化启蒙,但迄今还是有那么多“胡万林们”大行其道。虽历经百年,仍任重道远!我们没有奢望这个小小的栏目革故鼎新或匡扶世风,只期待它能给读者带来些许激浊扬清的酣畅和惬意。

上图 刘忠范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北纬39.99度、东经116.31度,这是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的地理坐标,是200多名纳米化学人科研生涯的起点,是它的创始人、“万人计划”入选者刘忠范回国20年来事业的中心点。

    眼前的刘忠范被各种中、英、日的学术书刊以及化学模型包围着,他爽朗、健谈,看不出年龄。他的头衔包括: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

    “研究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本身,因为过程当中隐藏着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目标,这也是科学家们乐此不疲之奥秘。”这段话写在一张几近破损又被塑封起来的纸上,摆在刘忠范办公室书架显眼的地方。这是他刚回国时写下的一段勉励自己的话,也是他一直以来崇尚的科学信念。

    1993年,刘忠范带着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导师井口洋夫和藤岛昭馈赠的厚礼——六十余箱仪器设备和实验用品,来北京大学报到。这些设备随“向阳红号”科学考察船运回国内。他还带来了他用原国家教委给予的50万人民币的最高启动经费买来的仪器设备,据说这一经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在“一个实验室难得能有一两台先进设备”的上世纪90年代,这些装满整整一卡车的仪器设备被运送到纳米化学研究中心的前身——光电智能材料实验室,在这里,刘忠范带领他的团队一干就是二十年。

    “如果说前十年我们是在‘打开窗子看世界’,后十年就是在‘追赶世界’。每一步的飞跃都印证了纳米化学人的希望。”他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国家这些年对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我们的科研水平也起步腾飞。”

    作为国内首个纳米领域的跨学科实验室,他们主持的项目从“攀登B”到“973”,科研兴趣从自组装到sp2碳材料的可控生长,从发表高水平文章到对科学的贡献和杰出人才的培养……“如今,我们在国际同领域中也是叫得上号的。”刘忠范自豪地说。

    每一位与刘忠范接触过的学生都被他的科学态度深深感染:“刘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干自己喜欢的事,重过程、轻结果。”如今已是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的刘善堂说。

    “我们现在的科研评价体制过于看重结果,却往往让人忽略过程本身,而很多科学发现与发明正是在科研过程中收获的‘意外’。”

    在实验室里,如果他看到学生在边做实验边玩手机,便会走上去对他说:“你看上去不像是一个科学家。”在他看来,做学问首先要有做学问的样子:“把实验设计好放在那里就不管了,坐等收割成果的那一刻,得到的结果也都是设计好的,怎么可能有收获‘意外’的好运气呢?”

    接下来的十年,刘忠范希望中国可以拥有贴上自己标签的“碳材料”,“那样我们就必须摒弃浮躁的学术作风,不再去挖浅坑、去给国外研究做‘打工仔’,而要做出自己创新的发明与发现”。

    为此,除了致力于发展新的方法合成新的碳同素异形体,探索其新的性能,他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做一些花气力、却不那么容易寻找到突破口的事情。“即便很多东西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我们还是有专门的课题组去跟进一些不太‘时髦’的研究,比如石墨炔的研究,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人耐不住寂寞,找我来‘吐吐槽’,我负责给他们‘正能量’,让研究坚持下去。”

    “科研不是百米冲刺,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坚持一年,有的人坚持十年,有的人却坚持了一辈子,得到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刘忠范说,“坚持专注于过程,有朝一日好运气一定会光顾你。”

    三年前,刘忠范当选院士时收到一位老教授发给他的短信:“希望三年后你不会变。”而今,他环顾自己的实验室:“纳米化学研究中心环境优越、今非昔比,小小的纳米虽见于毫微,却需要大气长远的谋划才能开拓创新之路,变化中的不变还是心中那份永恒的科学信念。”(科技日报北京11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刘晓莹)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