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
9月22日新闻发布会现场(左一成都市新闻办副主任李科,左二为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马良乾)
成都是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共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50余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9家以及西南交大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55个。如何将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是成都政府一直思考并探索实践的问题。
在9月22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对这一问题又做了积极探索。《意见》指出,支持中心城区依托重点高校,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和科技园区;鼓励近郊区县发挥产业和科教资源聚集优势,共建地校(院)科技创新产业园;引导远郊市县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定位吸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至此,在“转化”科技资源上,成都形成了“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市县”三圈层定位发展、又互补支撑的策略。
实际上,依托高等院校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的案例并非罕见,远的有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等,近的也有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比照发达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成都在此方面还是“学生”,但无论从政府支持力度、政策高度与调动区域范围上又独具特色和优势,某种程度上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少走弯路。
成都此次出台的“支持建设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等政策有三大特色,首先是“一步到位”,直接有市政府牵头,站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圈一体”战略等城市发展的高度上来具体部署;二是区域定位清晰,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市县在吸纳、转化科技资源上各有侧重,相辅相成,颇有“因地制宜”之特点,促成资源向需求流动;三是有关创新措施已进入推进实施阶段,在校、地、企联合驱动下,政策更具效力,更能“有的放矢”。
具体来说,在中心城区,成都打造的“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等都已进入项目建设和引企入园中,特别是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将在年内建成交付使用。产业园建成后将是全球首个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与服务的高端平台,产业规模将超千亿元。
在近郊区县,成都支持双流县建设成都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产业园、新都区建设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产业基地等。据了解,目前,双流县已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建设成都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产业园。同时,新都区从西南石油大学国家级科技园、能源装备制造孵化园、能源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园三“园”建设入手,打造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并立志5年内达到百亿元规模,构成页岩气完整产业链。据了解,新都区已规划2000亩土地作为页岩气装备研发制造及技术服务基地,其中600亩左右的起步区已开建。
在远郊市县,新津县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蒲江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也有条不紊得进入实质性项目商讨阶段。
环绕高校院所构建知识经济圈、科技园、产业基地是发挥创新资源“引擎”作用的有力着力点,是破解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难的“妙方”,也是加强高校院所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成都在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将设立市级创新创业载体资助专项资金,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打造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助推创新资源向成都全域流动。例如,对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投机构共建创业苗圃的运营机构,经认定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对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市(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机构,经认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补助;对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加速器(中试基地)、地校(院)科技产业园区(基地)的运营机构,经认定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0万元的补助等。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