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财政科技支出7年累计超2万亿元 年均增长22.73%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7年年均增长22.73%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刘莉)今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
楼继伟说,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将科技作为重点支持领域,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2006年的1688.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约5600.1亿元,年均增长22.73%,7年累计2.42万亿元,占同期全国财政支出的4.37%。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累计1.21万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1.99%,年均增长18.26%。全国财政和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幅均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在财政投入带动下,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超过1万亿元,约为2006年的3.4倍,占GDP的比重约为1.98%。
谈到资金分配管理现状,楼继伟介绍,财政科技资金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块,约各占一半。中央财政科技资金主要用于科研机构基本运行、科研条件建设、科研项目、科学普及等,其分配管理与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主要涉及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和单位。财政部主要负责中央财政科技资金总的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制定经费管理制度等。其他各部门根据职责具体分配使用管理财政科技资金。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在加强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提升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和符合WTO规则的要求,财政科技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公共科技活动,并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科技投入。楼继伟介绍,中央财政科技资金努力做到“突出投入重点,优化投入结构”。一是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为完成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具有国家目标的若干重大战略任务、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并建立滚动预算和持续投入管理机制。二是支持《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2006—2012年共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1014.7亿元,支持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技研发活动。三是支持加强基础研究。2006—2012年安排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经费800亿元,支持开展自由探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四是完善与竞争性经费相协调的稳定支持机制。针对竞争性支持经费比重偏大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逐步提高了科研机构(基地)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基地)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建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稳定支持渠道;增加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同时,按照“改革先行、突出特色、绩效导向”的原则,支持中科院、社科院、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五是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开展科技合作援外。六是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培养和引进人才,探索试点高端人才的经费支持模式。
财政部长楼继伟详析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五大问题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刘莉)今天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作了 《国务院关于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的报告》。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我国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楼继伟说,科技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不确定性,成效显现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科技资金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很大。当前,我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效益仍需提高,主要存在五大问题:
——些科技资源分散封闭重复。资源布局条块分割,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共享机制不健全。科技计划、专项数量较多,部分边界不够清晰,综合评估和终止机制也不健全。一些科技计划、专项建立了查重机制,但总体覆盖面不够。
——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主要靠中央财政,地方和企业投入较少,基础研究占R&D支出比例仍然较低。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的协调机制建设进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和领域依然存在稳定支持不足、竞争过度的现象,不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结构也需进一步协调优化。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引导支持机制不够完善。由于企业科技活动界定比较复杂,有的部门在项目具体组织过程中,存在对政府科技投入边界把握不当、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现象。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方式的系统性不强,按研发阶段部署和支持创新的方式,导致创新链条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与产业结合不充分;对部分地方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做法,亟需国家层面的指导规范。
——绩效管理亟待加强。绩效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树立,制度不够健全,重立项、轻绩效的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综合性绩效评价和机构绩效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开展得较少,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也不充分。项目绩效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兼顾科研工作特点不够。
——项目经费使用存在违规违纪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体系,但项目承担单位责任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执行中依法依规管理的意识不强,处罚措施落实不到位。在近年的审计或专项检查中仍发现不少虚假报销、挤占挪用、违规转拨等违规违纪行为。
分析这些问题,报告称,除了资金管理使用自身存在的问题外,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
一是科技宏观管理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相应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仍未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且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政府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方面越位和缺位并存。一方面,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过度干预,不利于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方面着力不够,基础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充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产业和融资环境较差,创新人才缺乏,影响了企业创新的动力、能力和绩效。
三是科研项目管理亟需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跟不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经费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没有真正建立。项目数量庞大,多头申报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各类项目主要采取竞争性课题制组织方式,部分应用型项目缺乏系统协作,跨领域、多单位共同承担的项目衔接不紧密,牵头单位协调不力,各课题各管一段,合作薄弱,难以形成重大成果。项目验收不够谨慎严密。
四是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技评价多以发表论文数量和争取科研项目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容易引发过度竞争,助长科研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科研人员疲于应付。此外,科研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需要加强,科技人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需要强化。
五是创新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与创新有关的产业、科技、知识产权、贸易、财税等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衔接,促进技术供给的政策多,促进市场需求的政策少,一些部门仍习惯于通过新设专项和平台的方式支持创新。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