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谈中国城市化 只有“统计意义”
科技日报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吴佳珅)“与拉美的‘过度城市化’相反,中国城镇化的明显特征是‘浅度城市化’,城市化率只有‘统计意义’,而没有真正实现与其相匹配的‘人文意义’,也没有达到与其相适应的‘经济意义’。”在今天的“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发表上述观点。
在过去的100年里,拉美是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郑秉文说,相比拉美过度的城市化,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市民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的浅度城市化不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内需难以拉动,再这样下去中国的内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化进程对它的贡献率很小,可以说这种经济的驱动增长模式难以从根本体制上进行流转。
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预计到2022年左右人均GDP能达到13500美元的高收入阶段。郑秉文认为,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能否顺利摆脱中等收入阶段,与我们的城镇化进程有很大的关系。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国家。从1800年开始城镇化过程,到了1851年时,英国的城镇化人口就达到了54%。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田德文看来,欧洲国家城镇化的历史经验让我们看到中国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从欧洲借鉴如何管理超大型城市的经验,因为城市病很多时候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指出,世界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50%平均用了50多年时间,英国用了50年,美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35年,而中国仅用了15年。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当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战略转型期,城市化速度将逐步放慢,由加速向减速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是重点。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