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外衣”与伪科学的“解毒剂”
上周接一短信,邀笔者参加“‘搞怪科学’微视频系列片出版策划会”。当时,对“搞怪”一词用于“科学”之前,我颇感诧异。前天上午到会,却发现“名目”变了,是谓“‘神奇科学’微视频……”又吃了一惊。
稍后,听与会的一位学者发言,方知事情原委。那位学者说,他接信后即致电邀请方,表示“十分理解你们选择这个名字的初衷,你们希望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词重新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但是,他又直言:这个名字一定要改过来,为什么?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平实、朴素、理性、智慧,但凡用些怪词给科学贴标签的,在一阵喧嚣之后都会归于平静;而且,让人觉得那只是停留在刺激和消遣层次上的不入流的东西,这无疑会损害创作者崇高的目标。
这番“正名”解说,引起了诸多与会者的共鸣。有人说,现在确实有这样一种现象和认识:似乎搞科普不来点怪的、歪的、邪的,就难以吸引受众,效果就好不了。如此一来,岂不是很容易就跟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期望通过科普工作来应对的迷信、伪科学之类搅和在一起了?
说到这个话题,笔者手头正好有一个鲜活的“案例”可供探讨。上月底出版、入列“中文核心期刊”的某科技类杂志,在其“图书推介”栏目中特别向读者致歉。编辑部在文章中写道:“本栏目推介的《水知道答案》一书近日被热心读者反映系伪科学读物,经查该书确已受到颇多质疑和批判,目前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该书只是无科学根据的照片小品文。本刊就推介书目失误向读者诚挚致歉。为防误导,本期栏目特别开辟‘书话’板块刊登相关资料,以供明辨此书本质。”
就笔者所见,这本由日本人江本胜撰写、介绍水之“情感”与“神奇”的书,前时还堂而皇之地摆放在北京图书大厦的科普书架上。值得玩味的是,尽管批评不断,该书却在公众中大受欢迎,至今还时常打入各类科普图书排行榜。出现此种现象原因何在?据前述“书话”提供的信息,从当当网、亚马逊等各图书网站的读者反馈或许可以觅得端倪:“水结晶的照片十分吸引人”;“有趣、不可思议”;“看后会对心态产生很大影响”……很显然,图文并茂的形式、“心灵鸡汤”式的哲学理念,加之媒体宣传、出版商利用科学外衣包装等等合力,造就了该书的流行。
这委实应该引起人们警惕!
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说过,科学允许奥妙的存在,但并不是法术;允许超过极限想象的奇特现象,但并不是咒术或魔法,更不是廉价的戏法……对奇特现象的探索,本该激发人们对真科学的兴趣。从伪科学的流行来看,人们对奇特现象的感觉是广泛而有深入基础的,但常常也被误导和滥用。
的确,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和传言,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却常常在“科学”的名号下,被我们作为“常识”接受了;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看来颇为偶然、巧合乃至神奇的事件,究其实却是普通的现象、必然的规律……不要小瞧了那些“有趣的”奇谈怪论。它会利用一些人的无知和好奇,在受众心目中培植错误的观念,进而将人们引入愚昧的歧途。
而且,奇妙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人们的诱惑,往往减弱或取代了人们的批判性思考;人们对于任何能够减少恐惧、带来希望的解释都是欣然接受的。尤其是当人们感到孤单和发生信仰饥渴时,特别容易轻信、盲从、受愚弄。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会倾向于抛弃有力的证据而拒绝承认已犯的错误,因为“揭露真相”毕竟剥夺了许多人对奇异事件想入非非的乐趣,更切断了有意造假或蒙骗者的财源。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媒体和教育界对那些奇谈怪论并不总是具有免疫力,他们有时竟然也会成为伪科学、迷信和一些无聊的说法的传声筒。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大师”王林败了“身价”走下“神坛”,类似“谁成就了‘大师’”、“何以‘大师’不断涌现”这样的话题,又一次引发社会热议。毫无疑问,如果人们的科学素质能够得到普遍提高的话,相信像王林这样的“大师”绝然就不会有什么市场。当然,提高“科学素质”是有着多重内涵的,绝非只限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
不必讳言,在科学的领域中仍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东西,科学的发展也会走弯路,科学突破需要一定的时间,科学结论常常也是相对的…… 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应该把事物或事实的正、反面告诉人们,体现真正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句话,科学是伪科学最好的“解毒剂”。避免邪说泛滥的最好办法,就是向人民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体悟理性的思维方式。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