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太阳屋”
8月2日,来自瑞典查尔莫斯大学的参赛队队员站在他们设计建造的太阳屋“光晕”门前。“光晕”的蛋形太阳能面板下,设计了一座70平方米、可供4人生活起居的学生公寓。新华社记者 范敏达 摄
这是伦敦都市大学与广州美术学院联合设计建造的阳光屋“阳光格子”。“阳光格子”使用了全新的发泡聚苯乙烯作为建材,这种轻质、廉价、隔热性能上佳的新型材料在赋予房屋独特外观的同时,也带来了优异的节能性能(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敏达 摄
这是比利时根特大学、纽约大学理工学院、伍斯特理工学院设计建造的阳光屋“阳光天井”。“阳光天井”面积120平方米,屋顶设计了“回”字型玻璃天井以增加采光,储热地砖的使用也使这座“阳光屋”更适合在寒冷地区使用(摄于8月2日)。新华社记者 范敏达 摄
8月3日,来自以色列的纳达夫在向游客介绍以色列大学联队设计建造的太阳屋“零和空间”。“零和空间”以古代以色列房屋用来保温隔热的厚重石墙为指导,创新设计了一套电脑控制的水循环温控系统,利用昼夜温差和太阳能来代替空调压缩机发挥作用。新华社记者 范敏达 摄
当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正式向公众开放,20所国内外大学师生设计的“太阳屋”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及业内人士前来参观。“太阳屋”是一种追求绿色节能的新型住宅,其供电全部来自太阳能,而在本届十项全能竞赛中,各国参赛队各显神通,利用隔热材料、水循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高新科技,打造了一座座低能耗、高舒适度的“未来之家”。新华社记者 范敏达 摄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