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我国发现新型人冠状病毒感染机制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机制 2013-07-24 17:31:29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胡亚伟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教授高福指导下,对在中东发现的高致病性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进行研究、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记者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胡亚伟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教授高福指导下,对在中东发现的高致病性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进行研究,发现人CD26分子(又称作二肽基肽酶4)是MERS-CoV在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揭示了该病毒对人感染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2012年7月在中东新发现的新型人冠状病毒MERS-CoV,可以引起人体严重的肺部疾病,很可能成为继SARS-CoV之后的第二大高致病性冠状病毒。胡亚伟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人CD26分子是MERS-CoV在细胞表面的受体,病毒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与CD26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介导病毒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粘附并诱发膜融合,由此起始病毒的初始感染。但MERS-CoV如何识别细胞受体的分子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该项研究显示,如果使用特定抗体影响细胞表面的这种蛋白质,新型冠状病毒在失去“登陆点”后,就无法再感染这些细胞;相反,如果改造一些本来不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使其表面出现这种蛋白质,这些细胞就会开始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但也揭示这种病毒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因为二肽基肽酶4不仅存在于人体细胞中,还存在于蝙蝠等许多动物体内,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利用这种蛋白质在多个物种之间持续传播。目前有观点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源头就是蝙蝠。鉴于很多抗体都是通过靶向RBD破坏病毒受体结合来中和病毒活性,该项新研究为未来开发新型MERS-CoV中和抗体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数据。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