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医学大家黎介寿院士:厚德载物行大爱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医学大家黎介寿 2013-07-22 16:31:34
他70岁领衔完成亚洲首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手术,近80岁领衔完成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手术。

    图 黎介寿带领年轻医生查看病人检查结果。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他满头银发,目光慈祥,国字脸上布满了老年斑。

    他70岁领衔完成亚洲首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手术,近80岁领衔完成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手术。

    在肠道疾病领域,黎介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一”。

    酷暑时节,几十家中央媒体和7省市的电视、广播、报纸记者皆汇聚南京总医院,采访这位年届90的医学大家。

    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

    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曾对黎介寿说:“您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了不起。”熟悉黎介寿的人都赞誉他“一根肠子走到底”的精神,而他的学生刘志红院士更愿意把他的研究归结为“医者的悲悯”,就像黎介寿在采访中说的那句朴素的话:“见到病人,我不能不救。”

    黎介寿对小肠的研究正源于一次“不救”的遗憾。

    1985年一个深夜,一个小姑娘因腹腔大出血,大部分小肠被切除,剩下的肠子两端靠血管钳夹着抬进了南京总医院。姑娘的父亲一见黎介寿就下跪:“给她接段肠子吧,要不,把我的肠子给她!”

    然而,小肠移植在当时是全世界都没有攻克的难题。在人体器官中,5米长的小肠像是一个神秘的王国,它含有大量的淋巴组织与细菌,移植手术面临排斥反应和感染两大难题。

    那一夜,黎介寿把自己关在空荡荡的病房里,少女临终前的眼神像锥子般深深刺痛他的心。

    这时的黎介寿已年逾花甲,但病人求生的眼光驱动他迎难而上。他开始用猪做实验,并把铺盖搬进了非常简陋的“实验室”——猪圈。学生们都戏称他为“猪爷爷”。1992年,经过2000多个与猪朝夕相伴的日子,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

    1994年,一段250厘米长的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的“零”突破,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小肠移植手术成功后,黎介寿又把目光瞄准了多脏器联合移植的世界性医学难题。2003年,一位患者在车祸中导致多处肠瘘,并发肝衰竭。黎介寿决定为其进行肝肠联合移植。无影灯下,79岁的黎介寿成功地把肝脏和一段3.8米的异体小肠,同时移植到这名“无肠人”体内,这一手术填补了亚洲肝肠联合移植领域的空白。

    在肠瘘治疗研究中,有道难题一直困扰着黎介寿:病人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他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从静脉输给病人营养。肠瘘治疗能否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呢?他大胆提出把营养支持运用于外科。这是对传统医学的“离经叛道”,许多人不理解:一个外科医生不好好开刀,搞营养支持岂非不务正业?

    面对非议,黎介寿没有打退堂鼓。为了观察一名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瘘口的变化,他搬起小板凳坐到病床边观察,一盯就是3个月。如今,黎介寿的“肠营养支持疗法”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成为全球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正是凭着“一根肠子通到底”的韧劲,黎介寿领导的普通外科,由一根肠子衍生出的29个研究课题均获得成功,肠外瘘治疗治愈率和营养支持临床病例均为世界第一。

    一台手术就像一件艺术品

    在记者会上,黎介寿说:“一台成功的手术等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要做到完美无暇。”黎介寿像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饱含深情。

    病人杜志伟患巨大肿瘤伴严重肠瘘,辗转全国多家大医院,被送到普通外科时已经奄奄一息。他的家人拉着黎介寿的手恳求说:“孩子已经4年没吃饭了,能不能在孩子临死前,让他吃上几口饭……”黎介寿潸然泪下。要满足这个“小小的请求”太难了,要摘除巨大肿瘤,病人也许会死在手术台上。但黎介寿决心尽一切办法试一试。

    在对病人进行8次胃肠道检查之后,他发现,患者的两截小肠可绕过肿瘤实现对接。

    手术成功了,杜志伟终于能吃饭了。黎介寿亲手将香喷喷的白米饭一勺一勺地喂到小杜嘴里。杜志伟感激地说:“谢谢您让我再次尝到了饭菜的滋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治疗和手术失误了,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几十年来,黎介寿一直这样警醒自己,从不草率上台手术。

    一位维吾尔族少年,因肠瘘伴随大出血而多次手术告败,送到普通外科时,肚子上已经动了4刀。准备手术当天,少年的母亲请黎介寿再看看儿子以前手术时拍下的照片。

    经验告诉他,手术之所以多次失败很可能有“埋伏”。他戴上眼镜仔细观察照片,经过分析,断定病人患有先天性血友病,必须在肠瘘手术前输入凝血因子才能避免大出血。

    黎介寿立即打电话给主治医师:这台手术暂停。这时,距术前只有半小时!

    经过检查,病人果然是血友病患者。病因找准了,之后的手术也就变得非常顺利,少年术后很快便康复出院。

    黎介寿是肠道疾病患者的定心丸。在采访中,我们听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黎院士看过了,我们就甘心了。”虽然每次看专家门诊都有学生跟随,但黎介寿从来都是自己亲自写病历,他说:“我在病历上写下‘黎介寿’三个字,就是要对患者负责。”

    2011年5月18日,黎介寿照例走上手术台,为一名加拿大籍患者动手术。手术中,他突然心律不齐,冷汗淋漓。尽管如此,87岁的他依然坚持站立了7个多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患者得救了,而黎介寿却晕倒在手术台上。

    第二天,他向学生们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我不再亲手给病人动手术了。”

    外科医生不再上手术台做手术,就像歌唱家不再歌唱,小说家不再写作……黎介寿凭精湛的医术赢得过“外科艺术家”的美誉,他舍得下他的手术台吗?

    “我知道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不容许我再承担一台大手术。我不主动做这个决定,没人会催我,但我要对病人负责。”当天中午,黎介寿把自己做最后一台手术的柳叶刀,擦了又擦,久久凝望……

    如今,黎介寿虽然不亲手动手术,但仍坚守在服务军民的第一线:周一上午门诊,周二到周四上午到重症监护病房查房,周五上午组织全科讨论疑难病症,下午进行学术报告。

    他喜欢《向天再借五百年》

    没有医德的医生是可怕的,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黎介寿把培养良好医德作为传道授业的准则,一旦学生“怠慢”了患者,他就毫不客气。

    2007年2月的一天,值班医生在抢救一名术后患者时,因动作迟缓了几分钟,导致一口痰堵在病人喉咙里,心脏、呼吸衰竭,经全力抢救才脱险。

    第二天清晨,一向慈爱的黎介寿脸色沉重:“现在开始憋气训练。”他掐着秒表,让医护人员集体憋气。两分钟不到,一个个憋得脸红脖子粗。黎介寿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正常人,憋气两分钟尚且如此,何况一名身患重症的病人!”

    在学生眼中,黎介寿是严厉的师者;在患者眼中,他是位慈爱的活菩萨。河南患者周平义,几经手术家中一贫如洗。为了省钱,陪护她的母亲到医院食堂里捡剩饭剩菜吃。黎介寿知道后,拿出自己的饭卡交给她:“一定要吃饱饭,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康复的一天!”

    他一面向医院反映,为病人减免部分费用,一面在科室组织募捐,并借助新闻媒体呼吁全社会援助。

    周平义终于康复出院,黎介寿掏钱叫人买好火车票,把母子俩送上了返乡的火车……

    黎介寿常说:“不能治好了病人的身体,又使他们陷入生活的困境。”他最看不得大处方、滥检查,总是设法为病人减轻负担。

    有一次,普通外科收治了一名特殊患者,曾做过小肠切除手术,由于服药不慎,导致肠功能损伤。经过检查论证,黎介寿不主张手术,开出了肠外营养的医嘱。可患者以为是医院看他没钱才不给他手术,便和家人商量着把口粮全卖了,往住院账户里打了一笔钱,并再次找到黎介寿,坚持要手术。

    “干脆给他动一刀,反正手术也要不了命。”有人开玩笑说。黎介寿一听就火了:“怎么能昧着良心给病人做不必要的手术!”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人康复出院了。拿到医院开的治疗费用单,他愣住了:才4000多元!

    如今,黎介寿已届九旬,身体健朗,耳聪目明。记者问及他的梦想,他说,首先希望我们国家更加强大,其次希望肠子研究能走得更远。“尽管我已步入人生暮年,但我决心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向天再借五百年》这首歌让他很感慨,他说:“我没想过活500岁,只想能再多活几年,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有待研究的工作,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杨燕群 王余根 潘正军)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