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新发现三颗宜居“新地球”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新发现三颗新地球 2013-07-01 10:48:44
为了寻找一颗如我们地球这般动人的“第二家园”,人类搜寻并筛选宜居行星的规模愈发加大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首次在同一个星系发现有三颗“超级地球”均位于宜居带,且此处距太阳系仅22光年。


    本周焦点

    22光年外,有三颗宜居的“新地球”

    为了寻找一颗如我们地球这般动人的“第二家园”,人类搜寻并筛选宜居行星的规模愈发加大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首次在同一个星系发现有三颗“超级地球”均位于宜居带,且此处距太阳系仅22光年。目前认为这些宜居行星不但温度适宜,且允许液态水存在,有支持生命存活的可能。这三处新世界一同被归为“超级地球”之列。

    该发现是利用欧南天文台的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以原有数据辅以最新的观察得到的。宜居行星们围绕的恒星是位于天蝎座的格里泽667C(Gliese 667C),质量约是太阳的三分之一,暂发现其麾下有7颗行星。更惊人的是,格里667C不是该星系的唯一恒星,这里是“三体”系统,共三颗恒星。这意味着,若人类能踏足此处任一行星,将看到天空中有三个太阳。

    本周争鸣

    英媒披露英政府监听超过200条光缆

    据英国《卫报》日前独家披露,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对多条承担国际电话和互联网信号的光缆系统进行秘密监控,力度之大堪比美“棱镜门”事件,其不但拦截和存储了海量的私人通话、电邮、浏览记录等数据,还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85万雇员以及私人承包商共享信息。这一“爆炸性的证据”同样来自于美国“棱镜门”事件的解密人爱德华·斯诺登的最新文件。

    美研究称页岩气开采污染饮用水

    在美国天然气供应中,页岩气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其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热门话题。日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进行的一项研究或许会引发新的争论,研究人员对一个产气区的141口私人饮用水井的分析显示,页岩气开采可能导致气井周围半径一公里范围内的饮用水被甲烷、乙烷和丙烷污染,这成为页岩气开采影响环境的“最新和难以驳倒”的真实证据。但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相关研究却没有发现这类证据,该事件也引起了能源行业的争论。

    前趋展望

    太阳能产业的下一个技术突破

    太阳能的成本已大幅降低,但仍比化石能源要昂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技术评论》杂志近日指出,太阳能制造商们希望几项新技术的实施,能降低太阳能的成本并让太阳能电池板更容易制造,包括在玻璃上制造出柔性太阳能电池、前后两面都能吸收太阳光的“双面太阳能”电池,以及让半导体“联姻”,使半导体“伴侣”让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翻倍。

    抗疟疾或要靠“以蚊制蚊”

    蚊子携带的疾病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疟疾。中美科学家合作取得的一项新成果可望彻底改变防控疟疾的方式:让蚊子感染一种特殊的细菌“沃尔巴克氏体”,从而具备抵抗疾病的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传给后代。实验中,研究人员借助了胚胎显微注射技术,使斯氏按蚊稳定感染了细菌,并传播了至少34代。这是首次证明用沃尔巴克氏体稳定感染按蚊是可行的。今后有可能发现效果更好的菌株,产生的抗疟能力更强,并且适用于其它蚊子。

    一周技术刷新

    电子束为墨 石墨烯当纸

    中国清华大学和丹麦理工大学科学家合作,演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电子束有选择地打破石墨烯单分子层的碳原子键,可实现在纳米尺度上书写。该研究证明了以位置和大小都可控的方式来操纵电子,直接在最薄材料石墨烯上书写的可行性。这种纳米书写技术为将来以极高分辨率记录信息、制作微型电子设备中的纳米电路提供了可靠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在原子尺度的轻松书写和精确的电子线路设计。

    物理学家造出桌面级别反物质“枪”

    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小组,最近成功地造出了一种桌面级别的反物质“枪”,能喷出短促的正电子脉冲。据报告,这种正电子枪每次“开火”持续时间仅30飞秒(1秒=1015飞秒),但每次产生的正电子达到每立方厘米1015个,这一密度水平能跟欧核中心实验室生成的正电子密度相媲美,而设备可被用来模拟黑洞或脉冲星发出的喷流,有望为相关问题提供一些解答。

    前沿探索

    可能由4个夸克构成的新粒子

    一个名为“Belle”国际研究小组的专家稍早前宣布,他们利用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的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分析了约6.6亿对B介子和反B介子的衰变情况,继而发现了一种可能由4个夸克构成的带电荷的新粒子。这种新粒子质量约是质子的4.7倍,研究人员称它为Z(4430)。由于传统理论认为,介子由两个夸克构成,因此尚不能用以往的介子概念来描述新粒子。

    月球特殊矿物或来自陨星撞击残余

    人们对月球看似已十分熟悉,其实月球究竟包含什么成分我们还知之甚少。日前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指出,在月球陨石坑里发现的矿物可能是小行星撞击月球后的残余,这些小行星有的撞进了月球内部,有的则没有,月球内部由于这些撞击暴露了出来,而陨石坑中央山峰的成分与月球内部成分并不相同。

    NASA发射一颗新型太阳观测卫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从太平洋上空成功发射一颗新型太阳低层大气观测卫星,以提供更精确的“太空天气预报”。这颗卫星携带紫外线望远镜,可每几秒钟拍摄一次太阳的高精度图片。两年的任务期间,它将观测太阳低层大气的物质运动、能量积聚和加热过程。了解这一区域的物质与能量运动将有助于理解日冕与太阳风等太阳活动。

    本周之“首”

    美首次制造出不使用半导体的晶体管

    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科学家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手合作,首次利用纳米尺度的绝缘体氮化硼以及金量子点实现量子隧穿效应,制造出了没有半导体的晶体管。其仅有1微米长、20纳米宽。在此前也有其他科学家利用量子隧穿制造出了晶体管,但这些设备只在液氦温度(4.2K)下工作,而新设备则可以在室温下工作。该成果有望开启新的电子设备时代。

    首次观察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化的量子机制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学家将超快的光谱学技术推到了单分子尺度,达到可以捕获发生在分子尺度的光合作用能源输送过程,进而首次在室温下观察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化的量子机制——相干作用,一种状态相互叠加的量子效应,同时证明,正是这一量子机制使光合作用能很好地面对环境干扰。该成果有望使科学家们模拟这些量子相干作用来设计新一代太阳能电池,以获得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

    恒星团中首次发现“凌日”行星

    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机构研究人员合作,在距地球3000光年远的恒星群NGC 6811中,发现了两个比海王星更小的行星——开普勒-66b和开普勒-67b,正围绕着它们的主恒星公转。这显示出在“拥挤不堪”的古老恒星团中,也能发育出行星来,而这些行星就是宇宙中的“极端微生物”,证明了小行星也能在至少10亿年前形成并生存下来,即使是在一片混乱的恶劣环境中。

    奇观轶闻

    给残缺的记忆装“假体”

    植入“记忆”这一电影情节有望在手术室中上演。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表示,“记忆假体”正步入人体测试阶段。他们正在对15名患有癫痫病的志愿者进行试验,测试一种用来恢复脑损伤病人记忆的植入设备。它会首先观察某一记忆在一部分海马体内如何形成,随后刺激海马体的另一部分让其复制该过程,进而能提醒发生过故障的大脑如何再次记住事情。该研究目前已成功在实验鼠和猴子身上进行了类似实验,并被认为有望跻身2013年十大技术突破行列。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