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十七大代表:让青年对科学有梦想
本报记者 贾婧
“有人说,有两个苹果改变了这个世界。第一个,砸中树下的牛顿,万有引力从此影响了世界;第二个,是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让新的‘四大发明’出现在我们手中,我愿为祖国摘取‘第三个苹果’。”在今天开幕的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拥有四项发明、曾获得国家专利的13岁少年陈钦钦,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向会场上千位青年代表“透露”了她的梦想。
“今天上午报告说到了中国梦,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埋头在实验室里的科研工作者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激励。”26岁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生许怡玢是个“新代表”,搞药物研发的她表示,“我们愿意把青春贡献在祖国的科研事业上。”
“我们碰到了一个好时代,这并不是空谈。”让许怡玢感觉自己有力量实现梦想的,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对于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刚毕业的博士生可以申请科研基金,这样就可以有自己的平台和经费去做一些事情。”
“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国人有更便宜的、更好的自主研发的药物使用,我们也在努力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目前在糖尿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都有一些最新进展。”许怡玢说,通过他们今天的努力使中国的医疗体系不断完善,这也是她的“中国梦”。
如何让学生和教师的创新之梦兼得?已经是三届团代会“老代表”的郑州大学团委书记厉励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对怀揣科技梦的学子们开放了28个重点实验室并公布了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选择,这种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去年也由此诞生了两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在郑州大学,有发明专利或者在全国“挑战杯”中取得好的名次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此外,学校还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文件。“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行为是算工作量并计报酬的。”厉励说,这样就形成了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的长效保障机制。
而河南理工大学团委书记王婕代表则告诉记者,他们学校通过四个结合,来实现学生们的科技创新之梦。
“首先是与课堂结合,以开公选课的方式让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能够进入课堂;第二是与项目、赛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第三是科技创新与指导教师队伍相结合;最后是与开放性实验室的平台结合,让学生得到第一线的实践机会。”王婕说,除了学校层面组织全校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活动外,她们的一大特色就是倡导科技活动与专业相结合,提倡“一院一品牌”。
王婕的体会是,这样的做法使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这些小小的兴趣出发,放大自己的梦想。
青年人的梦想,科学的梦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