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再度“海试”前夕探“蛟龙”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再度“海试”“蛟龙” 2013-06-01 13:53:44
6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即将从江阴国际码头登上“向阳红09”船,再次奔赴蕴藏着无数秘密的大海,执行新的任务。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CFP

    6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即将从江阴国际码头登上“向阳红09”船,再次奔赴蕴藏着无数秘密的大海,执行新的任务。

    去年,“蛟龙”号经历了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的考验,一年之后其装备技术有哪些新的改进?深海海底作战能力有哪些提高?今天,记者在细雨蒙蒙中,驱车赶到“蛟龙”号的“大本营”——中船重工702所,一探究竟。

    “总体技术状态具备出海试验性应用的条件”

    从无锡滨湖区山水东路上一条不起眼的支道拐进山里,两旁的杨梅树已缀满了嫩绿的果实。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厂房,这里就是“蛟龙号”海试前的测试基地——中船重工702所的舱段振动和水下噪声实验室。

    此时,这条神奇的“龙”,正静卧在实验室里的深水池旁,洁白的身躯上,“蛟龙”两个蓝色大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机械手臂锃亮如新,仿佛还带着刚从池中跃出时的水珠。

    “4月,‘蛟龙’号通过陆上联调测试;5月初转入水池调试阶段。11次的水下调试结果表明,‘蛟龙’号的技术状态继续保持良好,所携带的水下作业工具均具有可操作性,总体技术状态具备出海试验性应用的条件。”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自信地说。

    702所所长翁震平告诉记者,今年海试前“蛟龙”号已经实现了换装。机械手将更加灵活有力,以便从海底抓取更多样品;对声呐测量装置进行了改造,让“蛟龙”在海底更加“认路”;探照灯的柔和度将进一步增强,让它的“目光”可以在漆黑的海底覆盖得更广;同时对“蛟龙”号的着底装置也做了适当改进。

    事实上,这些年来,针对“蛟龙”号暴露出的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优化升级和后续各类产品研制之中。正如中船重工副总经理钱建平所说:“‘蛟龙’号的成功研制,使我国跻身世界深海勘探强国之列,但还必须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深海海底优越的作业能力已得到充分验证”

    据了解,4月27日,“蛟龙”号通过验收后,已经正式移交其用户单位——中国大洋协会,将在未来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深海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此次“蛟龙”号出征,与过去多次的海试任务截然不同。而其在深海海底是否具备优越的作业能力,令业内外高度关注。

    “作为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和海洋技术领域立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时10年完成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加工建造、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和海上试验工作,仅863计划专项经费就累计投入3.5亿元。尤其是通过国内上百家单位集智共同攻关,我国掌握了从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到建造和试验的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翁震平说。      

    去年6月30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圆满完成了6次下潜。其中有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每次下潜都按照预定的试验内容达到了目标。试验期间,对潜水器289项、水面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了逐一验证,对关键指标进行了多次充分验证。

    “试验取得了宝贵的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以及大量的海底影像资料,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利用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海底获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充分证明了‘蛟龙’号所具备的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同时,试验过程中,我国自行选拔培训的8名潜航员和试航员共18人次参与了下潜,下潜深度全部超过7000米。全球载人深潜历史上到达和超过这一深度的11个人当中,中国占有8位。”胡震说。

    “蛟龙”号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以上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为今后科学家研究和揭示深海奥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也充分展示了“蛟龙”号广阔的应用前景。

    将诞生第一位深入洋底的“巾帼英雄”

    “今年海试时间之长前所未有。”翁震平说,整个海试历时将达100多天,征程的第一航段在40天左右,计划6月5日母船“向阳红09”从青岛起航,6月10日到达江阴国际码头,然后再携“蛟龙”号前往南海,在特定海域开展定位系统试验,以及南海生态环境气候的研究。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实施,开展科学研究。

    按照计划,7月20日左右,“蛟龙”号将返回厦门补给,在接下来的第二、三航段中,将主要在东北太平洋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之后到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预计9月下旬返回江阴。

    “‘蛟龙’号本身不是目标,科学应用才是目标。只有在应用中‘蛟龙’号才能展示自己的活力,也只有通过应用,我国深海装备技术才能得到肯定、提高和发展。”翁震平在702所刚刚召开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动员会上这样说。

    与以往相比,本次海试由于有众多科学家加盟,对海底科考的力度将大大加强。目前,共有14名科学家、工程师和1名记者,正在702所参加下潜培训,由叶聪等潜航员担任培训老师。

    “他们在这里先后接受了潜水器技术条件、载人舱内布置、海试现场工作特点、下潜人员生理与心理等相关课程培训,了解和掌握了‘蛟龙’号的基本性能和内部的作业规程,也都亲身经历了水池下潜试验。”翁震平介绍说。

    据702所有关人员透露,这其中还有几名女性,不出意料的话,这次海试将创造一个新纪录——去年,航天员刘洋成为第一位深入太空的中国女性;今年,谁将成为中国第一位潜入洋底的“巾帼英雄”呢?我们拭目以待。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