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缺乏沟通,大学室友间矛盾日益显现?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缺乏沟通大学室友 2013-04-23 18:49:48
唏嘘叹惋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如今大学生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在“复旦投毒”事件后不久,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在网上发帖自我反省,网购巫毒娃娃诅咒室友的他,希望与室友的“长期冷战”能画上句号。

    复旦大学学生黄洋遭到室友投毒,年轻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唏嘘叹惋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如今大学生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在“复旦投毒”事件后不久,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在网上发帖自我反省,网购巫毒娃娃诅咒室友的他,希望与室友的“长期冷战”能画上句号。而今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宿舍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

  曾经“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何时变成了“睡在我上铺的敌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学室友间矛盾频现,甚至挥刀相向?我们希望能找到其中的原因,让悲剧不再重演。

  一辩:缺乏沟通,大学室友间矛盾日益显现?

  正方:有了网络,打牌都改网上了

  徐继辉(在京某211高校研究生):复旦学生被投毒的新闻我一直在关注。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也在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室友之间的关系如此脆弱。仔细想来,缺乏沟通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造成大学室友间沟通缺乏的“罪魁祸首”就是互联网。现在的大学生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下课回到宿舍,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电脑。听歌、刷微博,几乎所有的交流都改在网上,甚至连打牌都改网上了。离开网络,就彼此见面无话。长此以往,室友间缺乏沟通了解,能不产生矛盾吗?

  反方:多人宿舍 ,交流不应有障碍

  万丽(高校学生工作处老师):对于复旦大学出现的悲剧,我们也表示很遗憾。同学间本应该拥有最纯真美好的友谊,万不该出现如此悲剧。不过对于一些人提出现在大学生缺乏沟通,导致室友间矛盾频频的说法,我有不同的意见。

  现在的大学宿舍,普遍为多人间,本科生至少在4人间以上,甚至有6人间和8人间。学校在考虑多人宿舍时,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么多人四年甚至更多年同处一室,交流是不可能有障碍的,同学间总能找到相知相熟的话题。或许,就业竞争的压力容易让大学生的情绪出现问题,这需要大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一起来努力解决。

 二辩:压力不能释放,缘于心理辅导不及时?

  正方:相处有压力,最好找心理医生帮忙

  于莉敏(化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我知道一些大学生和室友的相处并不愉快,他们中大多性格内向。遇上宿舍内性格外向,相对比较强势的室友,很容易有压力。这种压力长久得不到释放,就会出现问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旦遇到相处压力,大学生应该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在心理医生的科学方法指导下,及时释放掉自己的心理包袱。这就避免了因为无法释怀,导致爆发性的心理宣泄。我曾经帮助过一名研究生,长期在宿舍里跟室友说不上话,心理压抑。后来每周来找我做辅导,现在已经找到自己的价值魅力,开朗正常,与室友相处非常愉快。这就是正面的例子。

  反方:有些心理辅导未必“靠谱”

  陈乐(北京某高校研究生):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就找来心理专家给大家开讲座,教大家如何处理与室友的关系。学校的做法是出于好意,但效果却并不显著。因为刚入学时还没有跟室友深入接触,各种矛盾也没有暴露出来,所以当时的讲座有点“对牛弹琴”,也没人认真听。后来学校又给每个班级安排了心理辅导员,就是学校心理系的研究生们,我从来没去找他们咨询过,因为觉得“不靠谱”。我不迷信所谓的“心理医生”,我觉得还是自己熟悉的人更能提供帮助,有些同学出现矛盾的时候愿意跟熟悉的师兄师姐聊聊,我觉得这种方式挺管用的。

  三辩:设专职辅导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正方:为学生们解开心结提供更便捷的渠道

  肖万(化名,某大学副教授):以前在大学里通常会有高年级的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员”。但从2009年开始,大学就出于对学生生活管理的需要,开始招聘专职的辅导员。大学辅导员们通常有教育学背景,在学校专门负责两三个班学生的管理、沟通以及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设立专职辅导员,足见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也为学生们解开心结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我了解到我的一些学生就会找辅导员倾诉心中的苦恼,寻求情绪疏解。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间的矛盾及时化解。

  反方:公开调解反而“撕破脸”

  孔琪(化名,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我们在本科一般都是由辅导员解决同学间的矛盾。我们宿舍的舍友之间也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我们从来没去找过辅导员,都是尽量自己解决。因为去向辅导员求助,宿舍矛盾就“公开化”了,大家都是好面子的,矛盾一公开就等于“撕破脸”了,很难再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一般去找辅导员的人,都是实在无法与舍友相处,准备换宿舍的。

  专家观点

  教育应该关注

  每个学生个体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确实,没有人相信会发生这种事,舆论对此也感到错愕——名校的高材生,怎么会对室友下如此毒手?其实,正是这种“标签式”思维,让大家忽视了对高学历者知识、技能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关注。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质,知识和技能反可能成为祸害社会的工具。

  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一直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甚至分数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之效。近年来,大家一直批评大学毕业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个人中心现象严重,不善于人际沟通,这些很大程度是拜他们成长的环境所赐。

  客观而言,投毒案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这样的极端个案,在我国大学反复上演,有其偶然,也有必然。——如果不真正重视对学生知识教育之外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

  我们也不希望一名学生的投毒案,就给所有学生贴上品质不行的标签,这也是需要去除的一种标签式思维。总之,只有让教育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走向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推行个性化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众说纷纭

  过分强调竞争

  “同窗”变“敌人”

  日月光华:大学生的友谊何以淡薄,类似“马加爵”事件为何屡屡发生?大学自身应该反思,负起责任,在源头上寻找解决之道。否则,类似的悲剧还会不断上演。

  张治平:生命意识的淡化、生命伦理的衰弱、生命教育的漠视,是导致校园案件的推手。生命教育课程不进入课堂,特别是大学校园,类似的校园残杀案件还会重演。

  学者行者旁观者:对于犯罪,也不要标签性思维,按照这个逻辑,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信仰。其实呢?这些是教育不能承受之重。大家如果能够耐心了解一下医学院的国际和国内培养流程,就会知道把个性差异的犯罪寄托于大学教育,根本就是在做梦,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这就是一起犯罪,处理也是根据事实和法律,除此没有什么好办法!

  恒静:现在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在基础教育阶段,哪怕你的学生平均分考了90分或更高,只要不是第一,那你就得继续努力。过分强调竞争,已经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同窗情”,而把同学视为“敌人”。(记者 张航  制图 吴薇)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