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光荣使命 创新科技发展
绵阳晚报—蜀龙网讯记者 兰建春
数据说话
“十二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今已成为绵阳科技城的重要园区,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专利在这里成功转化,走向市场。”望着科创园区内林立的研发楼和厂房,绵阳科技城党工委一位负责人感慨万千。“十二年的科技城建设,绵阳成功担负起了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路者’角色。”十二年后,这里继续担负光荣使命,再出发。
1.国家战略
十余载的使命与担当
十二年前,世纪之交。风云激荡的世界格局里,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成为一国勃兴强盛的核心动力,高速增长的中国更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与尖端人才的支撑。共和国的决策者站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并且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里,绵阳以独有的优势和基础担当起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西部崛起探路者的角色。几经酝酿,2001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从那时起,绵阳,以一城之地肩负国家使命,成为国家战略大局中的重要一环。
从那时算起,科技城已走过了十二年。十二年间,尽管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历过很多的艰难曲折,但科技城经过积淀后,开始浴火重生,“一个创新、开放、产业、绿色低碳生态的科技城正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发挥重要示范和辐射作用。”四川省副省长刘捷曾经这样形容。
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2年科技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工业增加值4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分别是2000年的5.5倍、6倍和6.6倍。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速国防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
2.军民融合 绵阳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军民融合方面,十年间,科技城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军地互动交流、国防重点保障、军民资源共享、多方联合促进”四大机制,探索出了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四种军民融合模式,军民融合的层次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转民科技园和科学新城、航空新城、空气动力新城“三新城”, 目前军民融合型企业达近200家,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军民融合的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走在了全国前列。
3.自主创新 近千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十年来,科技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城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院所、高校等多方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达到了18个,省级达57个,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达180个,产业技术联盟建成8个,科技城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近年来,累计实施各类国省科技计划项目近2000项,获专利授权超过1万件,近3000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近千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4.产业壮大 “绵阳造”产品远销海内外
创新加速的同时,科技城的产业规模也逐步壮大。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工业总产值达到1380亿元,比建立之初增长6倍多。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抓住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机遇,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军工及民用光电子、激光及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比四川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同时,长虹工业园、九洲科技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富士康、艾默生、华能集团、中国神华、华晨汽车、中国重汽等大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上市公司达到7家,绵阳制造产品已远销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5.创新环境
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优化提升
近年来,科技城的创新创业环境也更加优化。绵阳在灾后重建中,实施了7000多个重建项目,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现代金融、商贸、物流、信息体系更加健全,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13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保持四川领先,职业教育位居西部地级市前列。创新创业人才加速聚集,科技城聚集了两院院士25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50余人、各类人才总量达65.1万人,构成了西部中等城市最大的智力密集区。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正在成为西部创新创业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
6.五大重点
支撑未来五年科技城发展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态势,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绵阳要在全省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次级突破’中一马当先、率先突破”。下一步,我们将以科技城建设为核心抓手,全面实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加快“五地”建设,力争在科技城建设强力带动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今年突破1500亿元,2015年突破2000亿元,2020年突破400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以召开部际协调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为契机,加快构建配套的特殊政策体系,以建设科技城创新中心为重点,加快构建创新服务体系,以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为依托,着力推进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和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突破口,营造全市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
工业增加值47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668亿
2012年科技城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
工业增加值47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668亿
国省科技计划项目近2000项
获专利授权超过1万件
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近3000项
近年来,累计实施各类
国省科技计划项目近2000项
获专利授权超过1万件
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近3000项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