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胚胎免疫AB面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中国科研人员胚胎免疫 2013-03-06 18:03:36
记者5日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学院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对维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揭示胚胎免疫的AB面,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中新社合肥3月5日电 (杨保国吴兰)记者5日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学院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对维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揭示胚胎免疫的AB面,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胚胎对于母体来说是一个基因不合的异物,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后会发生免疫排斥,类似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但在正常情况下,胚胎不会受到母体的排斥而发育存活,这就是胚胎免疫耐受。其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中国科大研究人员发现,在妊娠过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与众不同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天然杀伤能力很低,但可以产生伽马干扰素,抑制由于胚胎基因不合而产生的炎症细胞Th17,并将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使母体对胎儿并不产生排斥反应,而是产生保护性免疫作用。

    研究人员之一博士后傅斌清解释说,如果母体同时遭遇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会产生大量Th17细胞,导致炎症反应,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抑制能力,甚至暴露出杀伤的真面目,加剧胚胎局部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胚胎丢失或流产。尽显自然杀伤细胞与胚胎免疫的“恶人”与“卫士”AB面。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为什么胚胎局部的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杀伤功能,而变成维持母胎免疫耐受的卫士?研究者之一倪芳博士介绍,随后该课题组又利用微小RNA芯片技术进行筛查,首次发现胚胎局部的自然杀伤细胞富含一种微小核糖核酸分子miR-483-3p,该分子在胚胎自然杀伤细胞中的含量是正常自然杀伤细胞含量的近万倍,导致胚胎自然杀伤细胞不能分泌生长因子IGF-1,失去杀伤功能,转而分泌伽马干扰素,维持免疫调节功能。该研究从新的理论角度解释了胚胎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2月的《自然-通讯》上。

    《自然-通讯》审稿人则评价说,这项研究发现了IGF-1在人类自然杀伤细胞中的新功能,即IGF-1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这将对NK细胞的临床生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完)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