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专业学生春节调研现代农林业发展
“没想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农业,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从事农林行业的信心。寒假春节期间,老师虽然没有布置调研任务,我们农林类专业的不少学生都主动在春节期间调研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希望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寒假还没有结束,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122班学生陈悦就开始忙了,不仅主动学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而且积极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时间深入农村,调研了解现代农林业发展现状。
寒假开始不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在1月31日正式发布,这让浙江农林大学的不少学生感到特别激动和兴奋。寒假春节期间,浙江农林大学不少学生也和陈悦一样,主动深入到现代农业基地、农业合作社等地开展调研,希望能为今后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助力生态农业发展了解情况、积累知识、奠定基础。
好政策为农林学子投身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大二学生柳强通过在春节期间的调研,深刻感受了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视。从2005年开始,浙江就出台了农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有志农村青年可以通过单招单考,成为不需要转户口、不需要交学费的农民大学生,毕业后获得大专文凭回农村工作;后来省里又出台文件,就读大学涉农专业本科、专业学生,上大学所需学费由省政府出资,而且还有各种奖学金;去年为了创新基层农技人员培养机制,提升农技队伍为农服务能力,又出台政策面向农村定向招生基层农技人员,不仅免学费,毕业后还可以进事业单位工作。“这一系列政策,都让我们农林学子深刻感受到政府对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视。”柳强说。
来自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大一学生池力,和一般大学生上学要交学费、毕业要找工作不同,池力在浙江农林大学读书不但不用交学费,而且他在来浙江农林大学报到前,已经和黄岩区农业部门签定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进入黄岩区农业部门工作。池力认为,自己能够免学费上大学,而且毕业后还能进事业单位,这是浙江省实施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机会,像这样支持农林业发展的政策,这几年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很多,大大鼓励了大家从事农林业的信心。
除了看到各级政府关注农林人才培养以外,应届毕业生周盛十分关注农业就业情况,通过调研后他发现,目前浙江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50岁以上的占53%,30岁以下的仅有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1%,大专以上的仅1100人,占0.1%。因此,浙江现代农业建设急需大学生的加入。他说:“年前我参加了一个招聘会,发现各农企、合作社加快人才招揽步伐,更有世界500强企业慕名而来,最多的一家招聘80多名农技人才人。现代农业人才需求旺盛,从事现代农林前景广阔。”
大三学生陈佳佳通过春节期间的调研,他深刻感受到大学生投身现代农林政策十分优惠。小陈说:“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除强调原有的各种支持大学就业的政策,还专门针对从事农林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大学生,出台了包括每人每年可获得最高1万元的省财政补助补助、优先安排扶持项目、优先申报职称、免费保存人事档案等各种形式的支持政策。宁波等各地市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省政府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使大学生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这一切都坚定了我们从事农林业的信心。”
师兄师姐的成功创业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农林学子投身现代农业
寒假期间,有不少农林学子专程走访了投身农林业的师兄师姐,希望从他们的实践工作中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景。在嘉善杨珍农产品合作社,多名学生们专门走访了该校园林专业2007届毕业生杨珍。1983年出生的杨珍,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嘉兴嘉善,成立合作社养起了生态甲鱼,由于强调原生态和品质,她养殖的甲鱼最高价超过了300元每斤还供不应求。
杨珍告诉该校学生:“基层创业是很艰辛的,但是也是幸福的。从创业至今,我每天早上5 点不到就要起来喂养甲鱼,一直忙到晚上11点才能休息,即使每天晚上休息以后,我也经常要在半夜起床。为了看护甲鱼,我常年住在池塘边低矮的小棚子里,每天睡觉也亮着灯……正是这些艰辛,让我更珍惜创业的经历和果实,也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
学生们调研还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林学子和杨珍一样选择从农业基层干起,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开始从事农业创业,有的已经开创了自己的新天地,并小有成就。2009届毕业生唐海峰,大学毕业后放弃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绍兴租良田、种水稻、养白鹅,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拥有200多亩地、农产品产值超过100万的产粮大户;今年28岁的台州黄岩章彬斌,200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台州组建了临湖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带领90多名农民社员耕耘着1600多亩农田,每年创造100多万元净收入。
通过寒假期间的调研,不少学生认为,这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林业工作,党中央也连续发布多个一号文件关注“三农”,省市各级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农林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从事农业工作的环境、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不断改善,这一切都让大家坚定了投身现代农业的信心,坚信今后从事现代农业建设一定大有可为。
大学生投身现代农林业并非做传统农林业中的体力活
针对大学生们的调研,浙江农林大学就业办的楼伟琳老师说:“以前大学生认为从事农林业,不仅辛苦而且待遇差、没前途,这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现在说的农林业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其实大学生投身现代农林业,并不是去干传统概念中的体力活,而是成为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型基层骨干。在很多发达国家,不少基层岗位包括做一个农民,都是十分受尊重的。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今后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好农民这份工作的。”
楼伟琳老说,和城里的很多工作相比,农林基层工作岗位,不仅更加重视人才,而且发展空间广阔,已经成为有志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重要平台。随着国家政策、工作环境、就业氛围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林大学生在求职时开始主动投身农林基层工作岗位。我们相信,只要工作勤奋努力、注重积累、胸怀抱负,希望的田野是农林专业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大好舞台,投身现代农林业他也定能结出丰硕成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