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地球观测的“中国力量”

——我国参加地球观测组织成就综述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地球观测中国 2012-12-14 10:19:01
日前,在巴西举行的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GEO)第9次全会上,由中国代表团举行的一场发布会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本报记者 陈磊

    日前,在巴西举行的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GEO)第9次全会上,由中国代表团举行的一场发布会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由上百位中国科学家历时3年完成的全球地表特征参量和地表覆盖产品正式向全球用户发布。”会上,GEO联合主席、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宣布,这套覆盖全球的产品包含了迄今为止时间尺度最长的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和发射率产品,空间分辨率最高的两种辐射产品,以及30米分辨率的陆表水体数据产品,是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内完成的一个重大成果。

    这些反映地表植被状况、地表能量收支变化的重要参数,是通过国家863计划支持,充分利用地球观测技术研究形成的。它们将直接服务于全球陆表变化研究,并促进气候系统模型的研发和改进。为实现对这些产品的共享,中国科学家还建立了全球陆表特征参量综合数据库,通过在线分发服务系统进行在线发布。

    “我们的目的是让全球科学家共享该产品,用于定量遥感和全球变化研究,并共同做好产品的验证。”曹健林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将提供数据、硬件、软件、培训和咨询服务,分享中国在地球观测方面的成果。

    这只是中国参与GEO、实现全球地球观测数据共享的贡献之一。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通过数据共享服务实现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地球观测数据,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地球观测应用的能力,为本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决策提供服务。在GEO宏大的愿景下,中国正迈出一步步铿锵而坚实的步伐。

    参与GEO是带动国内地球观测领域发展的契机

    GEO是目前在地球观测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地球观测领域最重要且最活跃的国际舞台,主导和引领着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发展。作为政府间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其宗旨就是推动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建设并将其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十年执行计划》,建立一个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更好地认识地球系统,为包括天气、气候、海洋、大气、水、陆地、地球动力学、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等社会领域服务,为决策者提供从初始观测数据到专门应用产品的信息服务。

    自2005年成立以来,GEO发展迅速,目前已有88个成员国和欧盟、67个参加组织。GEOSS的建设也从初期概念形成阶段进入了实质构建阶段。

    我国是GEO创始国之一,也是GEO发展的积极推动者。自GEO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担任GEO执行委员会成员国和联合主席国。GEO的四个联合主席国分别由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四个区域的成员国推选产生,GEO联合主席由联合主席国的首席代表担任。2005年至2010年,亚洲大洋洲的联合主席由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担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为现任联合主席。

    “参与GEO工作是我国主导国际地球观测技术发展、统筹发展国内相关部门与全国各地方地球观测系统和资源的战略契机。”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指出,要充分利用GEO国际合作渠道和数据共享服务机制,推动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建设,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内地球观测领域快速发展。

    今年召开的是GEO第9次全会。据参会的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廖小罕介绍,该会议一年一次,由全体成员国及参加组织的代表参加,主要审议执委会、秘书处及工作计划实施委员会等年度执行报告和财务报告、批准年度工作计划、评估GEOSS建设执行情况、批准接纳新成员、更新执委会成员国等并做出有关重大决策。

    中国承担的GEO工作计划项目覆盖GEO主要领域,对GEOSS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万钢表示:“要继续推进GEO成为一个数据开放的国际科技服务平台;我国要主动开放一些数据。大国要多做贡献,才能有更多发言权,逐步争取主导权。”

    那么,中国在GEO相关工作领域取得怎样的进展?“中国一直致力于在GEOSS框架下推动中国GEOSS建设,同时也在为亚洲大洋洲区域以及全球GEOSS目标的实现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曹健林介绍,首先,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作为地球观测数据卫星分发系统(GEONETCast)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我国气象卫星数据在亚洲的分发,同时对美洲和欧洲的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广播转发。目前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星加入了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序列,其数据将通过在亚太地区的直接接收站以及GEONETCast与其他国家分享;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实验卫星计划正在全面推进,并计划于2014年底发射。另外,中国为南非免费建设了中巴资源卫星接收站,以接收中巴资源卫星02B的数据,目前中国正在改造该接收站以接收中巴资源卫星03星的数据。今后几年,中国将与巴西相关单位合作,推动建立风云卫星数据接收和分发站,推动南美洲地区的国家共享中国气象卫星数据。同时,还将积极推动与南非、埃及、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合作,推动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与非洲国家的共享。在亚洲,继续推动中国环境减灾卫星在泰国的数据接收和共享工作。在过去一年,在中国境内还组织了多次地球观测的国际会议,推动了相关GEO工作计划项目的实施。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霖豪在本次全会上的中国国家报告中介绍,中国气象局在2011年正式印发了《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5年)》,并解决了风云卫星资料进入数值预报模式的预处理、质量控制、同化应用等关键技术问题,初步形成了台风卫星定量应用支撑能力,利用风云三号卫星首次实现对国外重点区域主要粮食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估算。中国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卫星数据共享传输系统,卫星数据共享网站注册人数已经超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万人,年数据共享服务量超过320TB。

    据曹健林透露,中国最近启动了遥感网系列项目,并正在构建涵盖我国主要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国GEO数据中心,支撑GEO有关的重大科技合作,形成全球生态环境、农业、林业和灾害遥感监测与综合分析等专业服务平台,向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空间信息服务。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介绍,GEO的2012—2015年工作计划分为基础设施、机构和发展以及社会受益信息三个部分,共有26项任务、60个项目。我国承担或共同承担了其中28个项目的工作,涉及到基础设施部分4个、机构和发展部分4个、社会受益信息部分20个,内容覆盖了GEO的主要领域。我国发起的全球地表覆盖变化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比研究和我国参加的全球农业监测项目都是本次全会GEOSS建设进展的重要成果。

    建立GEO部级协调机制,推动国内地球观测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是GEO工作的核心,良好的机制是推动数据共享工作的关键。参与GEO,不仅能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大主动权和更多发言权,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部门协调,可以统筹国内数据资源,加大开放共享,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2011年10月,国务院批示由科技部联合国内涉及地球观测领域的有关部门,成立中国参与GEO部际协调小组,制定中国参与GEO的战略规划,集成各部门地球观测系统的工作,协调各部门地球观测资源,共同推动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建设。

    2012年3月9日,中国GEO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地震局、气象局、国防科工局、海洋局、测绘地信局、总参谋部和总装备部等部门的中国GEO部际协调小组成员、联络员及支撑专家等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建议应从气象卫星数据、海洋卫星数据和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等共享条件较成熟的数据入手,在气象局、海洋局和中科院等技术条件成熟的部门找突破口,开展数据共享试点工作,逐步推动国内地球观测数据共享。

    据悉,协调小组在科技部设立办事机构(GEO中国秘书处),负责协调小组日常工作。GEO中国秘书处按照开放共建的模式运作,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工作组等。

    “联合国内相关部门逐步推动我国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工作,这是我国加强对GEOSS建设的参与度,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表现。”廖小罕认为,一方面,部际协调机制的建立,将推动中国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以支撑国际数据共享,使我国在GEO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另一方面,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以外促内,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建设。

    中国提出GEO在2015年后的发展思路

    作为GEO联合主席,曹健林高兴地看到,过去的一年中, GEO在GeoNetCast、全球农业监测、非洲GEOSS、POST-2015战略规划和亚太GEOSS论坛等方面开展了非常有成效的工作。在亚洲大洋洲地区,所有有空间能力的国家都有从本地区推动GEOSS建设的愿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利用地球观测技术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术能力,如何用好这些能力和资源促成GEOSS目标在亚洲大洋洲的实现也是本次全会期间亚洲大洋洲闭门会的主要议题。

    目前,中国政府按照GEO框架,正在通过科技计划支持,建立中国GEOSS原型系统。同时,中国今年成功发射的气象卫星FY-3C、海洋二号卫星的数据也将参与到GEO工作中来。

    “在积极参与GEO各项事务的同时,结合POST-2015战略规划研究,中国代表团也提出了GEO在2015年后的发展思路”。李加洪介绍说,中国代表团提出了GEOSS建设的三阶段发展思路:第一阶段,由GEO组织制定全球地球观测技术尤其是数据共享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在九大社会受益领域开展示范,形成空间信息产品并提供服务,让更多的成员国及组织认可并主动接受GEOSS目标;第二阶段,将GEO所制定的政策、标准、规范及示范向各个国家和区域推广,充分发挥各国政府的职能作用,建成国家或区域性的GEOSS;第三阶段,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下,整合各国及各区域内的GEOSS系统和资源,真正建成全球范围内的GEOSS。

    “本次会议,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全会的各项议程。为GEOSS建设目标、GEO的2012—2015年工作计划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意见,为GEO POST-2015战略规划制定,为GEOSS建设的长期战略发展奠定了基础。”谈到会议成果,曹健林如是表示。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延伸阅读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