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节肢机器人∶大学生创新的真实写照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节肢机器人大学生写真 2012-12-13 10:54:25
今年8月,經教育部推薦,“新型節肢機器人”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實物展展品,成為教育系統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一個代表性成果。

    本報記者 楊靖


  丁文亞攝

    ■將新聞進行到底 

    今年8月,經教育部推薦,“新型節肢機器人”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實物展展品,成為教育系統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一個代表性成果。

    在“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展現場,一只身披滑板、頭戴山地車頭盔,造型獨特的機器人引起了參展者的圍觀和好奇。原來,它是由我國大學本科在校生一手開發、設計、組裝的 “新型節肢機器人”。據悉,該款機器人正是北京理工大學特種機器人科技創新團隊的作品,是在2011年“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年會”獲得第一名的機器人。今年8月,經教育部推薦,它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實物展展品,成為教育系統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一個代表性成果。

    北京理工大學特種機器人科技創新團隊指導老師羅慶生教授告訴記者,近年北理工在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井噴式”的發展和“撐桿跳式”的躍升,是學校群策群力、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結果,也是北理工師生們奮勇拼搏、敢為人先、百折不回的真實寫照。

    根據人才培養規律和國家發展需求,指導學生創新實踐活動

    據介紹,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特種機器人科技創新團隊成立于2005年,主要進行軍用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機電伺服控制技術、機電設備測試技術、傳感探測技術和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等的研發工作,在國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自成立以來,該團隊在羅慶生教授、韓寶玲教授的帶領下,始終把教書育人、創新育人放在首位,始終堅持科研促創新、創新促科研的理念,始終扮演高新技術探索者、創新項目孵化器的角色。近年來,該團隊結合相關方面的實際需求,設計並研制了仿生六足機器人、反恐防暴機器人,特種搜救機器人、新型輪腿機器人等多款軍用機器人,以及高速智能碼垛機器人、高精度、多用途焊接機器人等多款工業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功能強、性能好,得到了業界人士的普遍贊譽。

    在帶領團隊承擔高新科技項目攻關的同時,羅慶生教授、韓寶玲教授等教師一直將指導本科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作為自己的份內工作。為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創新型、復合型、通才型人才,他們在多年的科研、教學實踐中,探索並實施了書本內外結合、課堂內外結合、校園內外結合、理論實際結合、繼承創新結合、動腦動手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並把這一模式貫徹到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去。

    “實際上,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一項集責任心、使命感、價值觀、方法論、專業知識、科研經驗、教學藝術、指導技巧、創造心理、青年行為、協調管理、組織運籌等諸多內容在內的高智力、高體力的工作,也是一項高奉獻、高風險的工作,是不能憑運氣、撞大運的。”羅慶生如是說。

    在他看來,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一項需要長期開展、持之以恆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指導教師必須根據人才培養的規律、國家發展的需求、科技進展的狀況,制定長遠的研究計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們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預判地開展活動。

    創新指導方法,構建本碩博環環相扣的新型科研隊伍

    據了解,歷經多年的積極探索和認真總結,目前北理工機電學院特種機器人科技創新團隊已構建了“問題→探索→解答→結論→新問題→新探索→新解答→新結論”的新型反饋式、開放式、創新式、實踐式教學模式。借助該套教學方法,學生在開展課外科技創新過程中開始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成參與者和實施者,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參與性、能動性和創新性都逐漸被激發。

    “我們充分結合現有的條件,注重‘因學施教’和‘因材施教’,注重指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同時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羅慶生說,“在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我們希望學生的學力能夠不斷增長,能夠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轉化為生機勃勃的創造力。”

    據悉,在新型創新教學法、創新指導法實施過程中,羅慶生教授、韓寶玲教授等教師以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為主體,輔以短期性、專業性課程教學,針對具體內容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的設計類實驗與設計類實踐活動,鍛煉和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的能力,充分發揮特種機器人科技創新團隊的優勢,以特種機器人科技創新團隊實驗設備和工作室為硬件,以研究經驗、實驗技能為軟件,軟硬結合,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全方位支持。在多年實踐過程中,該團隊始終堅持“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畢業設計課題、實驗室項目”三位一體的結合方式,提出“以高帶低、以碩帶本”。在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鍛煉了研究生的科研組織協調能力,在不斷的互動中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形成了本碩博環環相扣的新型科研隊伍。

    正如北理工光電學院大三學生、“千足蟲寵物機器人”項目組成員陳一麟所說︰“在自己摸索與自學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困難與瓶頸,而缺乏經驗的我們,要想僅憑自己去想去悟以求成功,終究太過艱難。而學長們總能將豐富而可靠的經驗傳授給我們,幫助我們不斷克服困難,這是取得理想結果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

    “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創新活動是大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有人說︰好的大學,不看學校的巍峨大樓有多少,要看學校的知名大師有多少!也有人說︰好的大學,既不看學校巍峨的大樓有多少,也不看學校知名的大師有多少,關鍵要看學校培養出的大牌學生有多少!可以看到,多年來,北京理工大學特種機器人科技創新團隊所實施的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做法,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已經發揮了良好的效果。事實上,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正是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搭建的一個有效的平台,而決定這個平台功效大小的關鍵因素之一則是其指導教師。

    在談及如何當好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指導教師的心得時,羅慶生表示,長期的經驗積累和長久的技術探索是教師在指導工作中厚積薄發、有的放矢的條件和基礎,沒有長期的經驗積累,教師就沒有能力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沒有長久的技術探索,教師就沒有水平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一項需要量體裁衣、注重個性的工作,不應該近視短淺,也不應該千篇一律,更不應該呆板僵化。指導教師必須根據學科發展的趨勢、專業建設的內容、人才培養的目標,為學生選好題、把好關,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展的新動態、社會生活的新需求、人才競爭的新形式。”羅慶生說,“面對學生提出不同見解時,指導教師應當冷靜思考、理性分析、從容判斷、公正處置,要有容人的雅量、愛才的胸襟,要讓學生在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時如沐春風里,如游順水中,要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把深入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當作是引領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觀的機會,為培養真正過硬的創新型人才添磚加瓦。”

    在羅慶生看來,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也是一項需要因勢利導、與時俱進的工作,不可以拔苗助長,也不可以因循守舊,更不可以固步自封。“指導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專長、項目的科技含量、活動的難易情況,合理調配項目組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把有限的資源組織好、協調好、利用好,讓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有指導教師充當‘指揮員、領航員、裁判員、守門員’,充分發揮學生在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時的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就需要指導教師育苗眼光必須又遠又準,專業知識必須又博又精,指導方法必須又對又好。在幫助學生解決技術問題時,指導教師既要條分縷析,指出矛盾所在;又要深入淺出,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還要審時度勢,因人、因事、因地、因時制宜地幫助學生攻關克難。”

    “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我們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才能有所成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一個人的貢獻更是渺小的,但培養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目標崇高、意義重大、前景廣闊,是我們每一個大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羅慶生特別強調說。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