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小企业创新 突破垄断有多难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中小企业创新突破 2012-11-30 17:07:46
201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缓慢下行,美欧债务危机重重,在这个历史时刻,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之下,中小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成长型企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在迎来弯道超越的历史性机遇。

    主持人:吴佳珅(本报记者)

    嘉  宾:张景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

            马俊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彭志强(盛景网联咨询培训集团董事长)

    ■ 对话背景

    201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缓慢下行,美欧债务危机重重,在这个历史时刻,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之下,中小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成长型企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在迎来弯道超越的历史性机遇。

    最近,“2012年中小企业创新论坛”,邀请了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委研究中心等部委领导以及投资界、企业界的部分专家代表,以科技和创新为主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企业家进行分享与对话,在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等方面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成长型企业代表。中小企业该如何去发展创新?在中小企业的成长中,创新扮演了何种角色?中小企业创新的难点在哪里?

    创新并非依靠大投入和大设备,而是依靠人的思维

   主持人:为什么说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源泉?

    马俊如:第一,大企业在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以后,往往会在需要创新时瞻前顾后,惧怕承担失败的风险,担心不按常理、不循规蹈矩而产生差错,会严重影响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并降低企业的社会信誉。所以大企业往往出手谨慎保守,反倒是中小企业敢拼敢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小企业没有思想包袱,因此,世界上有名的创新突破很多都是从小企业涌现出来,小企业通过颠覆性创新而打败大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二,从创新的氛围来说,中小企业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大企业有自己的流程和规则,有既定的管理制度,目标、流程、考核、绩效,这一整套管理体系都是按部就班进行的。而小企业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流程,没有那么规范的系统,反而少了很多的条条框框,少了很多的束缚与限制。创新是人的思维突破,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是灵感爆发的过程。首先要思想解放,然后才可能灵感爆发。因此,小企业相对自由,束缚少,更容易实现创新。

    在研究国外中小企业创新之路的过程中,国外的创新大多源自汽车库。以至于中国人总是迷信人家的汽车库里是不是住着神仙。为什么外国人在汽车库里的发明创新就取得了成功呢?创业伊始,资金不足,还可能不被认可,甚至会挨骂。所以,创业者在起步时大都用最简单、最省钱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创新不是靠大投入、大设备就能实现的,靠什么?靠的是人的大脑、人的思维。

    那么中小企业该如何顺应时代去发展创新?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当今时代,创新概念已经拓展,企业毕竟不是大学,不是研究所。研究所可以研究新技术,探讨新理论,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创新可以把新的想法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最终实现营利。也可以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走一条新的道路来实现商业价值,这也叫创新。这种创新靠什么呢?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要应用别人的技术,自己没有发明技术,而是知识产权的转让。把知识产权购买过来,利用新技术、新发明生产新产品,使企业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另外一种,是企业用不着购买新技术、新发明,可以在原有的老产品上开发新的功能,把一些新技术应用在老产品上,使其更贴近市场需要,贴近用户需要。这也是一种创新。

    技术溢出和低收入陷阱是创新中两大难题

    主持人: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创新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张景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未来,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同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极大。目前,自主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点需要强调,即其发展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也要遵循创新的规律及方法,要有创新的文化做支撑,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新兴产业。中国政府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大国才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制造才能走向中国创造。所以,自主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内生增长,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于技术溢出问题和低收入陷阱问题,是我们创新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极端。一个是中国不用创新,靠人家技术溢出就行了,依赖它国技术就行了,一个是钱不够再努力也不行。第一个问题是有人用改革初期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的时候,引进经验来套我们现在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这是完全脱离实际、脱离世界市场竞争的一种幻想,等着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是世界银行2006年的报告,认为中国劳动成本上升,失去了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同时又没有钱搞高端的技术研发,就会掉到陷阱里上不来。

    我认为这也是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实际。我们现在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在发展和竞争中,不失去中国制造,就不会掉到陷阱里,中国制造的雄鹰早晚会插上中国创造的翅膀展翅飞翔。

    我在调研中发现我们的创新中有一个弊病,三个难点,四多四少。

    一个弊病就是前些年合资取得了成功,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带来了恶果。就是模仿,形成了习惯,外国做什么,什么热门就做什么,看外国人脸色搞创新,看领导脸色搞创新是不可能有真创新的。行政化急功近利和投机心理都不可能产生创新火花。做科研项目刚开始就要成果,做产品刚开始就要产业化,习惯于短平快,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这个弊病亟待克服。

    创新有三个难点,一个是垄断,据调查,28个行业21个已被跨国公司垄断,垄断阻碍创新,垄断早晚要出问题。二是融资难,大量的软件公司得不到融资而半途而废,三是知识产权问题。创新存在四多四少,面向国内的多,面向国际的少。考虑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模仿山寨多,独创少。创业多,创新少。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创新有其规律和方法,用山寨的办法搞创新,喊得再响,做出来的是山寨还不是创新。走在别人前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新产品新工艺首次成功才是创新。

    真正的创新成果是完全出乎人的意料的,看了觉得惊奇、没有想到的成果才是创新。我今天要特别强调的是,低成本模仿,山寨文化与品牌文化是冲突的,相悖的,创新绝不可能靠山寨可以获得,没有创新文化,创新是不会从天而降,也不可能持续。

    打造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主持人:如今,“中国创造”这个词被频繁提及,您如何看待“中国创造”这一现象?

    彭志强:中国企业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当中,需要本土的世界级智力服务企业的支撑。数量众多的中国本土中小企业要发展和成长,需要有本土的咨询公司去服务,去帮助他们完成转型升级。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创新科技大会上,国家明确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媒体以“企业、企业,还是企业”为题进行了大幅报道。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大量的中国企业会成为世界性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求我们本土的智力服务机构能提供世界级的服务,他们本身也应是世界级的。

    这一方面是说本土的世界级的智力服务机构助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反过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又助推了这个智力服务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成长。

    主持人:据了解,你们在今年8月成立了创新研究院,并明确提出打造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目标定位。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定位?

    彭志强: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时,就需要有一个机构把这些要素整合起来,盛景就担当起这样的角色——打造企业创新的平台。我们未来是希望打造中国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或者叫中小企业服务门户。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要做一个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生态系统。盛景所服务的对象一直定位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这个群体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有创造力、最具成长性的群体。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